到11月10日为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工作圆满完成。为做好这项工作,我省58万名人口普查员不辞辛劳,走村(居)入户,甚至跋山涉水,但是令普查员难以释怀的是,工作中他们大多遭遇了“冷硬横推”的现象,忍受了不少白眼甚至呵斥。 一项利国利民的工作何以出现如此不和谐现象?有关专家提出,这实际是当下社会矛盾的曲折反映,亟待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普查员遭遇“钉子户”
11月7日,莱钢集团板带厂人口普查指导员马洪平说起到一个高档小区入户普查的经历,心气难平。
几天前,吃午饭时,她看到普查员小韩在一边默默流泪。一问才知道,有家住户跑了几趟,死活不开门,还恶语相向。马洪平安慰她说:“别着急,晚上咱俩一起去。”
晚上8点多,两人来到了该住户家,按响门铃,微笑着说明来意。不料,话未说完,女主人大吼一声:“查什么查,孩子还没有吃饭呢”,“嘭“地一声关上了房门。最后,在对门邻居的帮助下,两人总算完成了普查登记。
需要一提的是,上述现象并非个例。此前,中新网针对此次人口普查所做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选择“会配合普查员进行入户登记”的不足五成,其他人则选择“不”或“视情况而定”。记者获悉,除了一些高档小区“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外,很多普通居民对人口普查也显得漠不关心,甚至故意推诿。一些流浪乞讨人员见到普查员则扭头就跑。还有的软硬不吃,不得不借助警力才勉强完成普查任务。
“入户难”的背后
按说,人口普查是国家行动,也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而且,普查之前已经宣传动员了一年多,全国各类媒体,各城市的大街小巷、人流密集处的电子大屏幕上宣传标语比比皆是,人们早已耳熟能详。更何况,人口普查对公民个人也没有什么坏处和损失,大家理应积极支持才对,而现实却让不少普查员大跌眼镜。
对此现象,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分析说:“‘入户难’实际反映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存在的信任危机和不安全感,还有的人则是因为觉得遭受不公平待遇而采取不合作态度,这是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长期累积的结果,并已经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增加了社会交往的难度,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据悉,本次人口普查采用按现住地登记的原则,普查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户口登记状况、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而以往的教训告诉人们,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在提供各类公共服务机构后,往往“不翼而飞”,随之,一些名目繁多的商业推销、宣传,甚至蓄意的诈骗,通过电话、短信、邮件、信件纷至沓来,受害人不胜其扰,而信息泄露人却毫发无损。
此外,普查中还发现,一些居民因存在超生现象,一些富裕阶层害怕财富外露招来“不速之客”,而将人口普查员拒之门外。
应警惕“破窗效应”
人口普查开始后,不少群众亦喜亦忧,比如,一些“黑孩”终于有户口了,但会不会被有关部门“秋后算账”?个人房产等隐私如实报告后会不会泄露?有人冒充普查员趁机作案怎么办?
对此,有关部门作了郑重承诺,采取了必要防范措施。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10)30号明确规定:“对其中未申报户口的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出生人口,要准予登记,不得将登记情况作为行政管理和处罚的依据。”关于个人信息保护,各地三令五申,个人信息只用于普查登记,泄露者将受到法律严惩。还有,普查员须佩证入户,文明用语等。
但是,这些措施尚不能完全打消民众疑虑。比如,现实中人们向各类公共服务机构提供的个人信息经常被买卖,而很少有人为此受到严厉查处。还有,某人把信息向甲部门提供后,随后被乙部门找上门来“问罪”。
为此,省城众成仁和律师事务所的一位律师说,对上述承诺,有关部门应坚决遵守,绝不能为了部门利益而出尔反尔,失信于民。“破窗效应”理论告诉我们,一幢建筑物的玻璃被打坏后,如果得不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正是从这一角度而言,有关部门如果在以后的工作中真正遵守了人口普查中的承诺,将大大赢得社会信任;如果出尔反尔,则其公信力以及社会赖以健康运行的规则就会受到蚕食和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