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郭晓宇本报通讯员周林
从军6年多,从普通的地方大学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连队指导员,被官兵们亲切地誉为魅力四射的优秀基层“党代表”,南京军区某装甲团坦克四连指导员李晓钰的蜕变令人敬佩。他走向成功的路径是什么?他的奋斗足迹又给我们带来怎样启示?
7月底,记者走近李晓钰,探索他做思想政治工作、当好党支部书记的成长脉络和形成根源,解读他成长历程中的一个个关键词,感悟着年轻大学生干部的时代担当。
信念
出生在沂蒙革命老区,在爷爷“小推车拥军”的故事中长大,李晓钰幼小的心灵早就播下了从军报国的种子。即使高二验兵、高三验飞、高考报军校连续失败,李晓钰仍然坚持选择到军营追求人生理想。
在军营,李晓钰心中“红色种子”开始发芽。李晓钰所在部队驻地曾是淮海战役主战场,那座高高矗立的淮海烈士纪念塔,在他心中占据着神圣的位置。每年清明前夕,他都带全连官兵来此缅怀先烈。
踏上坦克四连指导员岗位,看到“215号人民英雄坦克”、一级战斗英模杨阿如等享誉全军的英雄,李晓钰的心灵又接受了新的“红色洗礼”。他不仅自己接受熏陶,还积极运用这些资源培育官兵的理想信念。
从山东大学的高材生,到一线带兵人,李晓钰在一次次“诱惑”面前始终挺直脊梁:留校任教,他婉言谢绝;通过山东公务员考试,他毅然从戎;大学同学创业成功,高薪邀请他当法律顾问,被他断然拒绝;亲戚办厂扩大规模急缺人手,许以10%的股份要他帮忙,也没能动摇他的信念……甚至相恋7年在上海工作的女友发出最后通牒,让他转业共筑爱巢时,李晓钰仍然选择留在军营。
“既然选择了军营,就不能让诱惑动摇自己的信念。”李晓钰坚定地说。
热爱
“你内心是一团火,才能释放出光和热;你内心是一块冰,融化了也还是零度。”这是李晓钰的一句名言。
乐业是动力之源,敬业是成事之基。从校园步入军营,一切都是陌生的,从大学生青年到大学生干部,知识、素质、能力都有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李晓钰对照职责要求,快速积累素质,在岗位上释放能量,取得无数令人赞叹的佳绩。
“没有改革开放,自己根本就上不了大学;没有伟大的时代,自己更实现不了从军梦。”李晓钰始终以感恩之心感怀时代。同为“80后”大学生干部,他认为,只有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发展的时代,用自己的知识回馈时代,才能当好官兵信赖的“引路人”,才能担当起时代的责任。
“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时代如何变迁,带兵育人都要胸怀大爱,把关爱的阳光播撒到每一名战士身上。”李晓钰朴实的话语,折射出一名新时期“党代表”的带兵魅力。
知识
大学生干部普遍具有文化底蕴厚、知识丰富、创新意识强等优势,这些优势是部队建设和带兵育人的宝贵“财富”。然而,有的大学生干部却在基层“水土不服”,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把知识优势发挥出来,没有得到战士的认可。
“文凭不等于水平,学历不等于能力。”李晓钰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善把知识优势转化为带兵育人的力量。
“作为一线带兵人,只有善于做一块"锂电池",不断"充电蓄能",才能在岗位上释放知识的光芒。”这是李晓钰的认识。从军6年多,他常怀本领恐慌,不断充实知识完善自己。担任指导员后,他反复研读《思想政治教育大纲》、《党支部工作条例》等。3年来,除了政治书籍,他还读了50多本各类科技知识书籍,分门别类建立资料剪贴本,收集整理了大量教育参考资料,写下了30万字的读书笔记。这些积累,为他开展教育、做好战士思想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知识爆炸”的社会背景下,军营呼唤知识型带兵人。李晓钰用他的实践证明,在“建设学习型军营、培养知识型军人”的今天,作为基层“党代表”,必须善于用知识的“金钥匙”开启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切实肩负起带兵育人的时代重任。
品行
“党代表”一言一行都关系到党在基层官兵心中的形象。“很多时候,战士把指导员当成党的"大使"看待,因此,指导员必须在一点一滴中维护党的形象,特别是在保持清正廉洁上不能犯一点错误。”李晓钰深有感触地说。
开放的时代没有封闭的军营。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战士把争取个人进步和荣誉沾上了一层庸俗的色彩。不少战士休假归队,总是提着“土特产”敲李晓钰的门。还有的在立功受奖、士官转改等时候想表达“意思”。在这些物质利益面前,李晓钰从没伸过一次手。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李晓钰说,他坚信这一点。
下士汪斌曾因工作与李晓钰发生过争执。在骨干选配中,大家都以为小汪“得罪”过指导员,想过党支部书记这一关,基本“没戏”。然而,李晓钰还是从全连建设的角度出发,投了小汪赞成票,帮助他顺利走上车长岗位。
作为党的形象“代言人”,李晓钰常用“一诺千金”的故事告诫自己:切莫轻易在战士面前许诺,只要许下诺言,每一步行动、每一句话,都要为实现诺言而努力。
“做战士的思想工作,难度再大,也不能用开"空头支票"来打发战士!”李晓钰把这一条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最基本的原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