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举办暑期学校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山东大学充分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特点和优势,积极服务山东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搭建柔性平台,实现学校资源的开放与社会资源的吸纳,以特色打造品牌,以精品赢得认同,实现开放式办学、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自2004年举办以来,暑期学校办学模式得到兄弟院校的认可,社会影响力逐年增强。
——明确办学理念与目标。为了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打破学院界限、打破研究生与本科生界限、打破校内外界限”、“邀请海外名师、面向校外开放、紧追学术前沿、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创新能力、提高专项技能”的理念和指导思想,力图建设“精品化、创新型、开放式、国际化”的暑期学校模式。并在此指导下积极挖掘海内外优质教学资源,满足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跨省份乃至跨国界学习的需求,开放式办学,努力实现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建立完善的办学模式。学校确立了学术讲座、技能培训、社会实践、开放实验、海内外交流和双学位班/辅修班六大板块,板块设计固定而不乏灵活,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我发展空间,打造了一系列文化品牌活动,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平台。通过机器人实验、电子设计、数学建模等专项培训,山东大学学生在国内外数学建模大赛、机器人大赛上屡创佳绩。2008年,72名学生组成的24个竞赛团队获得山东省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2009年,数学学院的3名同学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唯一的最高奖“高教社杯”。2006年以来,共有108名因参加暑期学校技能培训项目获奖学生通过单列计划获得免试推荐研究生资格;210名学生通过技能培训项目获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人力资源、物流管理、秘书等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为成功就业增添了砝码。
——构建顺畅的组织管理运行机制。学校成立专门的暑期学校领导小组,制定了暑期学校实施方案,确保暑期学校运行有据可依;完善了暑期学校相关制度,在项目申报、学生管理、工作量计算和发放、项目评奖、教学质量监控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有效的机制,尤其在质量监控方面,形成了教务处教学检查、各学院自查、督导员听课检查和学生记者团随机抽查、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监督机制,有效地保障了暑期学校项目的质量;每年划拨1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暑期学校项目建设、教师工作量及奖励优秀组织单位。此外,学校还专门开设了暑期学校网站,集管理、教学、宣传于一体,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一是为两学期制提供有益补充。学校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通过举办暑期学校弥补了因多校区办学造成的教学空间的不足。实现了六个校区各学科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使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暑期学校的公共平台上相互交流,实现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暑期学校充分显示了综合性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成为正常教学的有益重要的补充。二是尝试复合型人才培养新途径。学校经过认真取证研究,在114个专业中选择部分专业,利用暑期学校在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等8个学院实施双专业双学位人才培养计划。培养计划覆盖海内外、校内外。在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同时,暑期学校还接收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近千名学生参加双学位/辅修班学习;面向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经济学院、山东财政学院、山东建筑大学、济南大学等5所省属高校开放。三是倡导服务地方。学校始终把服务山东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暑期学校自2005年开始,面向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财政学院、山东经济学院、山东建筑大学、济南大学等5所省重点高校开设双学位班和辅修班学习,接收优秀学生到山大部分专业修读第二学士学位课程,为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四是为学生构建学习、实践新舞台。暑期学校依托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探索求知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发展了学生的个性。融科学性、新颖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的开放实验,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开放式、研究性”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科研创新思维。通过暑期学校的学习,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机器人设计大赛和美国数学建模大赛中屡获佳绩,暑期学校成为学生学习、实践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