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文化部和山东省委宣传部重点支持,山东大学主持编纂的《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1979-2008年卷)》(全书7册共计1600万字,以下简称《年鉴》),日前分别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国内首次编纂的、按年度持续反映中国文化产业理论走向和研究水准的大型学术文摘类权威著作,也是文化产业研究领域
中信息容量最大、资料索引最全,可供长期保存和反复查阅的大型工具书。它的学术指向是:通过相应栏目的设置、成果选择的向度、批准标准的斟酌,以及产业模式的分析和政策走向的诠释等,逐步确立中国文化产业研究的学术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进而为文化产业的学术研究、政策制定和实践层面的操作,提供更科学、更准确的综合参考。专家们指出,它的编撰和出版,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文化建设工程,不仅会对高校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和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会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厚重的七卷本,散发着墨香;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发现《年鉴》具有鲜明的特点:
系统性:《年鉴》栏目分为七大类,内容涵盖了主要学术信息和行业资讯,包括:年度权威论文;年度重要学术观点;业内亮点评价集成:统计、分析与结论;业内典范综合考量:理论的张力与实践的自觉;年度著作总目索引;年度论文总目索引;年度硕士、博士论文总目索引。这七大类别各具特色,但相互之间不是互不相干,而是纵横交织,存在内在的联系与呼应。如年度论文总目索引包括权威论文,而权威论文又是总目索引中有重点的全面展开。又如业内亮点评价集成与业内典范综合考量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这样,打开任何一卷《年鉴》,稍加浏览,就会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感。
权威性:这首先体现在《年鉴》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紧密相联,文化产业大潮涌动与奔流是30年光辉历程的反映和缩影之一,捧读《年鉴》,读者很容易感受到祖国“巨脉”的搏动。其次,《年鉴》充分展现了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建设的“大势意识”与“学问意识”,前者关注30年中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变迁格局”,启发大家以30年中国文化产业的理论、政策、实践的综合互动为座标,去思考学科的走向和发展。后者引领人们把这门学科本身当做研究对象,关心它的“来龙去脉”,摸清它的“来龙去脉”。最后,从《年鉴》每一大类设置到每一个亮点每一篇权威论文、甚至每一索引的选取,都注重其代表性和不可替代性,而不是随心所欲。
学术权重:《年鉴》所追求的价值取向,与其说是彰显文化产业的实践性、实用性、现实意义,毋宁说更注重凸显文化产业研究鲜明的科学性、厚重的学术性。从基本概念的孕育、成熟,到基本原则、命题的提出,再到理论的演进、丰富与系统化,最后提升为国家战略,得到社会广泛认同,这是一大批学者和各界精英依据我国现实实践进行不懈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结果,凝聚了许多人的智慧和心血。学者们认为,山东大学“文史见长”,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功夫编撰《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力求从学术的视野关注这个复杂的过程,总结可贵的探索与智慧,其“学术权”是非常重的。正如北京大学许平教授所说,《年鉴》毫无疑问占领了文化产业研究的一个学术制高点,今后人们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山大的这套《年鉴》的。
疑难破解与创新:编撰者良好素养与智慧在不确定性问题和争论问题的取舍上得到充分体现。以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业内亮点”为例,《年鉴》不但提出“合理的文化价值”和“优良的产业模式”这一总的确认原则,而且还对“合理的文化价值”确立了更具体的标准。即:(1)通过统计民众、各大媒体、学术界、业内、管理层对某一“亮点”的评价,其结果应该正面评价大于负面评价。(2)在话语日益多元、传播媒介日益开放的今天,同一事物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也是正常的,如“美女经济”、“选秀”等等。只要其负面影响保持在适度范围内,即没有从根本上触犯国家利益和民族情感,就可认定其文化价值是基本合理的。(3)文化价值既表现为某些一以贯之的文化精神,又因时代、生活方式乃至富裕程度不同而有重大变异,正是由于这种变异,才真正体现出“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在《年鉴》编纂中,通过相应栏目的设置、成果选择的向度、评价标准的斟酌、产业模式的分析,以及政策走向的诠释等,可以逐步确立中国文化产业研究的学术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进而为文化产业的学术研究与实践层面的操作,提供更科学、更准确的标尺和参考,具有一定创新性。
可读性强:上述特点决定了《年鉴》除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严谨的学术性,也表现了可读性较强的优点。打开《年鉴》,既可以阅读完整的权威论文,又可以赏析鲜活生动的彩图;不仅可以高效地查阅丰富而详实的资料,而且可以反复精读多家报刊发表的原作与摘要。一套《年鉴》在手,专业学者和学生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研究动态,梳理探索领域,便于确立学术研究课题,发现突破口与创新点;行政领导与管理层可以用最少的时间准确把握中国文化产业走向的大势,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和策略,实施科学管理与引导;业内人士可以迅速感知中国文化产业的踪迹,更有效地开展经营与拓展。每一个读者,即使非专业的、学历层次较低的读者,打开任何一本《年鉴》都会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即使粗略浏览,也定会有所斩获,可谓开卷有益。
《年鉴》的编撰队伍由200余人组成,包括专业教师、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本科生。除了学历层次,许多专家对编撰队伍的学识、水平、技能、敬业精神等予以充分肯定,认为是山大历史学之严谨、档案学之规范、文化产业管理之视野等专业优势的综合发挥。从初始资料收集,到筛选、加工、编排、校对,最终整理成书,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大量的、难以计数的脑力与体力劳动。例如,每一篇权威论文从搜集到最终选定,至少经过五人之手,仅校对环节就至少三遍。
总之,《年鉴》编排结构新颖,逻辑性强;视野高远,内容大气。所选论文具有理论性、前沿性、实践性和权威性,是一部出色的年鉴。
当然,正如中国文化产业是新兴的、发展的,难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样,《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毕竟是首创,也存在不足,今后应当加以改进与完善。更重要的是,“2009年卷”、“2010年卷”……将在今后的日子里陆续面世,读者们期待着。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谁不希望得到这把钥匙呢?!(作者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