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积极参与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
本报北京3月30日电 (记者李大庆)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今天宣布,日内瓦时间13:06(北京时间19:06)在跨越瑞士、法国边界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总能量为7万亿电子伏特的两个束流对撞成功。参与lhc实验工作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的陈国明研究员告诉记者,中国科学家积极参与了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
据介绍,lhc的隧道里安放了四个探测器cms(紧凑缪子线圈)、atlas(超环面仪器)、lhcb(底夸克探测器)和alice(大型离子对撞机),有4家中国的科研单位参与了cms实验。中科院高能所和北京大学组成的cms中国组成功地建造了三分之一的端部缪子探测器阴极条室和阻性板室,并参与拟定了cms技术设计报告;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向cms 提供了核心探测材料——用于电磁量能器的5000余根自主研制的钨酸铅闪烁晶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参与了电磁量能器的研制。cms中国合作组还在中科院高能所建立了cms实验远程控制中心,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和美国费米实验室一起轮班承担cms实验的一部分实时控制工作。
在atlas实验中,也有中国科学家参与工作。中科院高能所实验物理中心研究员金山告诉记者,atlas中国组包括中科院高能所、山东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和南京大学四个单位。“他们对atlas实验的缪子探测器和电磁量能器的设计和建造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了解,目前,cms和atlas实验的中国科学家正积极参与探测器日常运行值班和非常复杂的模拟数据分析,为用即将获取的实验数据发现包括希格斯在内的新粒子和新物理现象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