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丁春麗濟南三十一日電】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30日完成迄今能量最高的質子束流對撞試驗,消息傳到山東大學,自1998年就參加lhc的atlas實驗的該校物理學院何瑁教授非常激動。據其介紹,該校為atlas研製了400台tgc探測器,能夠覆蓋800平方米的測量面積,是atlas實驗的第一級觸發探測器。
何瑁教授告訴記者,lhc是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籌備、設計的,1996年山東大學、南京大學、中科大聯合去歐洲合作所要求參加實驗。1998年國家正式批准,山東大學在該項目中主要承擔了400台t9型窄隙室(tgc)的研製生產任務。「400台探測器花了4年多時間,到2006年全部完成。該實驗同類的探測器總共有4000台。」何瑁教授指著採訪的房間說,這些房間就是為研製探測器建立的,400台機器都是從這裡建立然後運到歐洲的。每個探測器大概2平方米,能夠覆蓋800平方米的測量面積。
何瑁教授說,與他們的合作組在以色列,是一個總的監測組,探測器檢測合格後才運到歐洲,在歐洲再檢測、現場安裝。「1台裡面1根絲不合適就出問題,400台幾萬根絲,位置偏離,斷裂都不可以。」何瑁教授說,實驗對技術要求非常高。最後,山東大學400台探測器通過嚴格檢驗後表明,各方面性能指標均優於設計要求。
今年76歲的何瑁教授曾去過對撞機的安裝現場。據其介紹,該校共有4個人去安裝現場,探測器本身高達6層樓,人顯得非常渺小。測量粒子誤差不可以超過1mm,撞擊時間大概是幾億分之一秒,搞清楚是哪個粒子釋放的多大能量,要求非常精確。
何瑁教授說,山東大學所做的工作是這個實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探測器太複雜了,一個實驗就集中幾千個科學家,總體來講我們趕不上人家。」何瑁教授表示,參與此次實驗不但掌握了技術,更重要的是我們做了這份貢獻等於拿到了這個研究的「入場券」,我們可以收穫物理成果,共同研究。現在進入了第二階段的物理研究,我們可以登台表演了。「我們希望中國在這個領域也有一席之地,對撞機對撞成功也是這一項目的物理分析研究可以走上軌道了。」何瑁教授說,我國在這個領域和國際相比有一定差距,但能參與這個國際化的競爭、合作的環境,非常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