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中国周易学会、《周易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以“易学跨学科创新与发展”为主题的第二期青年易学工作坊在山东济南召开。来自国内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三十余名学者参与了本期工作坊。
与会学者合影 主办方/供图
开幕式上,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林忠军,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周易学会会长李尚信先后致辞。开幕式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克宾主持。
林忠军结合《周易》中的“革故鼎新”“变通”等思想,以及孔子对《周易》的创新性诠释等易学史内容,对易学中的创新思想进行了论述。他在反思当代易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当今易学创新的两条可能路径:其一是在易学内部运用中国的话语体系与思想资源发掘新的观点,但这一路径在数千年易学发展后的今天已相当艰难;其二是运用易学之外的文化资源作为探索易学的新视野,这也是本次会议关注与讨论的重点。他希望青年学者积极思考,俯身践行于易学跨学科研究之中。
李尚信在致辞中表示,改革开放以来的易学研究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传统易学的一系列重大疑难问题尚未解决、易学知识体系难有共识、对传统易学缺乏反思、易学与中国哲学创新发展亟待推进、如何推进易学的跨学科研究及其与人工智能结合的新课题等等。易学跨学科领域需要克服过去存在的简单比附等问题,真正从不同学科各自的特点出发寻找结合点。他表示,青年学者应当紧抓易学前沿问题,以严谨的学风、扎实的功底、科学的方法,久久为功,为当代易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随后,主题发言环节分四场进行,四场主题分别为“周易与哲学学科”“周易与古今科技”“周易与经子之学的新视野”“周易与社会科学”。二十余位发言学者一方面在宏观视野下以古今易学之理论资源为基点,辐射人工智能、中医、天文学、伦理学、逻辑学、法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展开易学与其他学科之间互动会通的建设性构想;另一方面注重具体学理层面上的疏通,聚焦于易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性这一根本性问题,探赜易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
为推动易学交叉学科建设,本次工作坊设置了专题讨论环节,专题讨论围绕“如何认识易学与传统学术交融互摄的学理基础”“如何总结平议易学与现代学科的百年互动”“如何看待易学与各学科交叉发展的前景方向”三大问题展开。专题讨论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周易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张沛主持。张沛在破题引言中表示,跨学科的方法确实为易学与相关学科拓展了研究边界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其间的学理基础、易学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比附方法的价值等却有待进一步反思。专题讨论中,与会学者们纷纷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针对《周易》古今地位变化、易学与其他学科的统摄关系、相关研究方法中的比附问题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展现出了极高的学科建设热情。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秦洁对本期工作坊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易学本身具有专门性、哲学性、跨学科性等特点,而跨学科性的探讨是当下学界研究的难点,也是本次会议主题的原生点。他表示,本次工作坊的讨论内容呈现古今、点线结合的脉络,充分展现出了易学的多学科性特征,也充分暴露、讨论了跨学科研究存在的问题。新时代易学跨学科研究应该展现出开放性、平等性、多元性、底层性、包容性特征。
最后,李尚信在闭幕致辞中表示,本次工作坊反映出青年学者们的活力与创造性思维,他期待青年学者们在后续的易学跨学科建设中坚持交流、研讨与相互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