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系列圆桌谈丨以体制机制改革夯实增强文化自信的制度基础-五张牌斗牛牛下载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系列圆桌谈丨以体制机制改革夯实增强文化自信的制度基础-五张牌斗牛牛下载

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五张牌斗牛牛下载 > 媒体聚焦 > 正文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系列圆桌谈丨以体制机制改革夯实增强文化自信的制度基础

发布时间:2024-07-31 12:24:23 发布来源:文汇网 作者:范玉刚、马文运、鲁太光、邵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决定》中也作出专门部署。

如何理解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如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推进改革,全面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全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我们从本期开始推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系列圆桌谈”,邀请文化界、学术界代表展开深入探讨。

——编者

嘉宾:

范玉刚(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二级教授、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马文运(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

鲁太光(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

主持:

邵岭(本报记者)

主持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部署,开宗明义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从党的二十大,到去年首次提出并系统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再到今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这一论述被反复强调,其中有怎样的深意,又有怎样的新意?

对于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这一论述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作用?

范玉刚: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民族强起来是新时代的主旋律,是一百多年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要求,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国文明型崛起的历史必然。历史一再启示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正是基于文艺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不可尽述的作用,文艺被提升到党和国家工作全局格外突出的地位,文化建设被提升到国家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当下的中国越来越成为世界的中国,在中华文明当代演进和人类文明跃升的双重视野中,文化越来越成为文明的灯塔,党中央与时俱进地创立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在世界舞台上鲜明地树起文明中国旗帜,展现日益强起来的中国人的价值追求、文明形象和发展理念。

因此,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进而迈向文化自强,是党的百年奋斗史背后的主导逻辑。如何建成富有世界感召力、文明辐射力和强身健体的社会主义文化主导形态,在世界舞台上广泛传播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当下有效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使中华文化占据全球化舞台上高位态的必然要求。这一积极的实践效果导向和价值诉求,必然指向束缚文化生产力和阻碍文化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因此,全面深化文化领域改革的战略部署,反复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同样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关注点之一。

《决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这一战略指导思想和工作部署,同样指向文化领域,旨在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行稳致远厚植文化底蕴,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民族强起来。

正是立足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的文明型崛起,《决定》指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究其意味,这一战略要求旨在以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形成民族复兴的强大托举力量,使在世界舞台上不断跃升为高位态的中华文化得以为世界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坚定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之需、国家和平崛起之需,更是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的世界进步之需。

历史经验表明,世界大国崛起的最后一役是文化价值之争,文明型崛起的中国超越既成大国“国强必霸”的逻辑,同样诉求文化力量的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所推崇的社会性成长之路的世界性意义,更是需要有着强大价值感召力的文化来定格。

新时代新方位是文化繁荣发展的舞台,信息文明特别是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是文艺新业态涌现和文化新形态生成的现实语境。文化发展要抓住时代必须强化与时代语境的相互切近,要在破除文化生产力提高的阻碍中焕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必须以体制机制改革筑牢增强文化自信的制度基础。

事实上,在坚定文化自信背后有着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的自觉担当。在长期的砥砺奋进中,我们党高扬革命理想,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从被动转为主动,在满足人民多样化文化需求中有效增强了人民的精神力量,使中华民族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继而由精神主动迈向历史主动,在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软实力不断提升中走向文化自强。

所谓“自”,就是把文化发展的力量放在自身的基点上,立足自己的实际、现实国情与文化传统,依靠本民族自己的力量,在接续文化根脉和文明互鉴的交流互动中厚植文化底蕴,坚定地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诉求目标;所谓“强”,不单纯是指可在市场上博弈的经济力和科技力等国际竞争力,更多的是一种内向度的文化吸引力、价值感召力,以及强大的文化活力、创造力、创新力,从而推动中华文化成为全球化舞台上的高势能、高位态文化。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带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已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积累了足以支撑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坚实基础,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行稳致远,要求在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中,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基于此,《决定》作为一种贯彻顶层设计的战略部署,以体制机制改革夯实增强文化自信的制度基础,是建设文化强国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要求,经由不断焕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和文化创意创新能力,在世界舞台上形成强身健体有魂的社会主义文化主导形态,在传播全人类价值观中占据世界文明的制高点。

鲁太光:《决定》提出的“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首次提出,但更加清晰,更加明确,更加强调落实,从理论的顶层设计阶段到了贯彻落实阶段,到了要开花结果的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屡屡强调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总书记更是创造性地拓展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理论谱系,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起纳入“四个自信”的理论谱系之中,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总书记还对中华文化的三大来源作了系统梳理,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是《决定》中表述的源头。

这一理论扩容不仅提高了文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强调了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基础作用,而且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表明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明确的文化构想。

以《决定》的方式强调这个问题,当然意义重大。我们说文化自信、自强,要建设文化强国,那么我们以什么为基础建设?我们凭什么自信、自强?我们今后的方向是什么?《决定》为今后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想方设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理论一旦为人们所理解、接受,就会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就是要让上述三种文化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入耳入心,提升人的素质,更好地建设家园。

马文运: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自主性的现代化,它的精神动力来自于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体现中华文化的主体性。

从千年文明的历史积淀,到革命文化的激昂战鼓,再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蓬勃跃进,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凝聚了全体人民的价值共识。

在新时代,我们更应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浩荡沃土,让革命文化成为激励昂扬前进的冲锋号角,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引领风尚的猎猎旗帜。这不仅是对先辈的尊重与传承,更是面向未来的深刻洞察与把握。增强文化自信,我们就能更好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进文化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进文化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坚定文化自信,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选择。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绚丽光彩,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这种伟大实践本身也孕育了绚丽多彩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所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坚持传承性和实践性,增强文化自信,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主持人:进入新时代,我们的文化自信日益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大大激发了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从文化改革发展来看,有哪些具体表现,累积了哪些经验,未来还需要在哪些方面着力推动深化改革?

鲁太光: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我们的文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更有活力了,更有感召力了。我对文艺比较了解,我想就文艺方面谈谈。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广大文艺工作者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瞩目时代发展的生动图景,倾听时代发展的坚定足音,把握时代发展的活跃脉搏,在文艺创作、文艺活动、文艺惠民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丰硕成果,特别是出现了电视剧《山海情》《觉醒年代》《跨过鸭绿江》、同名舞剧和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电影《流浪地球》等既获得专家好评又得到观众喜爱,持续引发轰动效应的精品力作,显示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大魅力与生命力。

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问题。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文化工作提出的新使命新要求相比,我们的工作的确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精品力作数量还是比较少,特别是没有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机制,文化自觉意识需要继续提升,文化强国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未来要想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最重要的还是要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这些年我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理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做得相对较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研究则相对较弱。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的前辈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事业中创造的文化形态,方兴未艾,正在发展中,我们也正在从事这项工作,是其中的一员。我们对这种正在进行中的文化形态研究得不够,下一步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用活态的文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

革命文化研究也应加强。我举个例子,我这两年做了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面的工作,看了些资料,也到一些地方实地考察过。说实话,考察时经常不由自主地感到惭愧、难过。长征是人类史上的奇迹,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提供给全世界的“精神史诗”,可是,对长征精神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我们的研究比较弱,相反,倒是一些外国人写出了一些不错的作品。

更重要的是,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今天的长征同当年的红军长征相比,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走过的新长征之路相比,虽然在环境、条件、任务、力量等方面有一些差异甚至有很大不同,但都是具有开创性、艰巨性、复杂性的事业。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进展,夺取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成效,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既然我们的事业就像革命和改革一样,是一场新的革命,那当然应从革命文化中汲取能量,特别是精神能量。

最后,我还想强调一点,即开放包容的心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要发扬“拿来主义”,要敢于“拿来”,善于“拿来”,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才能越来越强劲,越来越有活力,越来越有代表性。

主持人:上海正在全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如何更好践行“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在建设“两个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马文运:上海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长期领风气之先。许多国家战略在上海先行先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指导和引领时代发展的成功范例。

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这既是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必须担负起的任务,也是上海牢记总书记嘱托必须完成好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

一是更加突出文化主体性,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要进一步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大众化宣传;坚持立足国家战略,加强研究选题策划与课题联合攻关,推动形成更多高质量智库成果,更好地服务于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坚持守正创新,推出更多聚焦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海派精品力作,在深入推进“两个结合”中传承发展上海城市文脉,为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贡献智慧。

二是坚持守正创新,传承城市文脉,有效融通本土与全球、传统与未来。

具体到作协的工作,就是要持续推进红色起点和龙华革命先烈系列报告文学创作,以优秀作品激励和感染人。

三是加大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推动上海文化高质量发展。

培育文化自信自强,离不开展现新精神风貌的精品力作。一方面要加大源头,狠抓创作生产,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着眼展现新时代精神气象,深入实施文艺再攀高峰工程,激发更多像《繁花》《千里江山图》《城中之城》《大江大河》《永不消逝的电波》等扛鼎之作的涌现,开展新时代都市现实题材创作,推出更多描绘现代化建设不凡历程、彰显海派城市气韵和国际大都市风范的大作品、大制作、大ip。另一方面,开展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聚焦出精品、出大师,深化文艺院团改革,加强价值引导、审美引领,全方位营造养德修艺相统一、百花齐放出精品的良性发展生态。

四是推动文化事业产业发展壮大,打造文化创新创造高地。

要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具体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比如推进上海文学馆建设,推动国际文学周、思南读书会、上海国际诗歌节走进读者、贴近市民,让文化产品服务更优质、更丰富,文化设施更亲民、更便利,文体商旅节展赛活动覆盖更广、参与更深;打造核心竞争力,深入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布局,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消费模式;加大文化科技创新力度,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让数智赋能文化,主动抢抓布局、疏通创新源头、强化体系支撑,全方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五是打造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擦亮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上海城市形象名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上海精彩。

具体到作协层面,要支持鼓励更多民间主体参与国际传播工作,加大网络文学网站支持力度,鼓励网文出海,优化ai智能翻译,支持优秀文学作品对外译介,鼓励更多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走出去;科学把握国际传播规律,加大推广优秀短视频游戏动漫制作,创作出一批深受各国人民喜爱的优秀作品,讲好一个个真实、生动、具象的故事,让叙事更接地气、充满灵气、能聚人气,反映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弘扬中华文化精神。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