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山东大学在济南举行潘承洞先生诞辰90周年纪念大会暨数学发展论坛,深切缅怀潘承洞先生为我国数学和教育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追思和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风范,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
2024年是著名数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大学原校长,中国数论学派的杰出代表和山东大学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潘承洞诞辰90周年。潘承洞的研究方向为解析数论,与华罗庚、王元、陈景润并称为中国数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先后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的“1 5”和“1 4”命题,这些成果使中国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被国际数学界公认为实现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关键性突破。
潘承洞于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时称学部委员),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会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纪念大会播放了潘承洞先生诞辰90周年纪录短片。潘承洞弟子、山东大学副校长刘建亚讲述了恩师在数论特别是哥德巴赫猜想研究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为党和国家培养大批优秀数学人才的育人故事,以及山大解析数论在潘承洞精神影响下的传承发展。
记者从山东大学了解到,1934年,潘承洞出生于苏州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崇文、重教、修身、报国”的家风熏陶。1952年,他从桃坞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随后继续在该系攻读研究生。受到华罗庚、闵嗣鹤等知名学者指导和影响,他进行解析数论的学习,并参加了华罗庚亲自领导的哥德巴赫猜想讨论班,将数学作为终身学术追求。
1961年研究生毕业后,潘承洞被分配到山东大学任教。1962年,28岁的潘承洞证明了命题“1 5”,这是对当时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一大突破;1963年,他又证明了“1 4”。他与弟弟潘承彪合著的《哥德巴赫猜想》一书,是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学术专著。
潘承洞在山东大学任教30余年,始终在教学一线,1986年起担任山东大学校长11年。担任校长期间,他创新提出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唯才是用,敢于突破常规,前瞻性构建文理并举的学科布局,开启了国内知名大学与地方联合办学的先河。他注重基础理论学科研究,并推动了数学与经济、金融、信息等学科的交叉融合。
潘承洞先生诞辰90周年纪念大会上,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表示,要学习潘承洞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他培养了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得者、新中国首批博士等大批栋梁之才,在山东大学任教期间,讲授高等数学、素数分布、哥德巴赫猜想等十多门课程,担任校长期间仍坚持给本科生上课,风趣幽默的授课风格深受学生欢迎。他指导当时攻读博士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小云将研究方向改为数论在密码学中的应用,这一前瞻、精准的建议也是王小云取得世界瞩目成就、震惊国际密码学界的起始和原点。
潘承洞主张“新老共济”,坚持唯才是用,引进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实戈,开辟了国内金融数学新方向,进而创立了非线性期望中国学派;他力主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提拔了16位年轻教师担任教授,敢于突破常规,破格使用优秀人才。正是得益于他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大批高水平青年学者在山东大学竞相涌现。此外,他还亲手创建威海分校,开启了国内知名大学与地方联合办学的先河,2024年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将迎来办学40周年。
山东大学校长李术才在主持纪念大会时说,深厚博大的家国情怀、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开放广阔的国际视野、前瞻系统的战略思维是潘承洞先生的鲜明品质,矢志科研报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他一生的不懈追求和奋斗目标。山东大学将“光前裕后,继往开来”,深入学习、积极传承、大力弘扬以潘承洞先生为代表的教育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硬核支撑,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不断提高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水平。
会上,袁亚湘、席南华等7位院士分别致辞,回忆了自己与潘承洞共事或交往的经历,总结了他的成就。大会还举行了潘承洞奖励基金管理委员会聘任仪式,发布《潘承洞影印文集》,启动《潘承洞画传》,并启动“纪念潘承洞先生诞辰90周年专题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