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济南 共话数学创新人才培养-五张牌斗牛牛下载

 4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济南 共话数学创新人才培养-五张牌斗牛牛下载

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五张牌斗牛牛下载 > 媒体聚焦 > 正文

4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济南 共话数学创新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24-08-01 21:56:14 发布来源:速豹新闻 作者:

近日,山东大学举办潘承洞先生诞辰90周年纪念大会暨数学发展论坛,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外30余所高校和40余名数学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济南,共话数学创新人才培养,探讨数学学科发展。

追思先贤,继往开来

“1934年,潘承洞生于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崇文、重教、修身、报国’的家风自幼便根植于他的心中。孩提时代他便展现出对数学这门神秘学科的浓厚兴趣与非凡天赋。”纪念大会现场,山东大学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回顾了潘承洞的奋斗历程与传奇人生,潘承洞的弟子于秀源、展涛等讲述了自己在山大求学的时光,感恩老师的谆谆教诲与深切关怀。

据介绍,1952年,潘承洞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53年,大数学家华罗庚开办了哥德巴赫猜想讨论班,潘承洞在这里认识了王元与陈景润。华罗庚说,“哥德巴赫猜想真是美极了,现在还没有一个方法可以解决它。”这样的美深深吸引了潘承洞。

1961年,潘承洞毕业后被分配到山东大学。这一时期,他对于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执著一如既往。深夜里,经常有人看见一个瘦高的身影急匆匆跑进数学系教室。原来,那段时间他的梦中常会浮现出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问题,灵感一旦出现就再也睡不着,只能跑去教室彻夜工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就自己的研究心得与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王元竟通信60多次。

上世纪60年代,潘承洞迎来了事业上的辉煌。1962年,年仅28岁的潘承洞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1 5”,即每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成一个素数与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5的奇数之和。这是对当时哥德巴赫猜想研究迈出的一大步,是一个决定性的突破。1963年,潘承洞与王元合作证明了“1 4”命题的成立。这些成果使中国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被国际数学界公认为实现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关键性突破。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1 2”命题的成立,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1982年,潘承洞以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取得的卓越成就,与陈景润、王元一起,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不仅在学术研究上硕果累累,潘承洞在教育工作上也成就斐然。他多年执鞭讲坛,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有真才实干的数学人才.从1978年国家重新开始招收研究生起,他指导培养了14名博士研究生和20多名硕士研究生。任山东大学校长期间,他主持推出了“破格教授”的政策,即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晋升教授职称可不占用所在单位名额,由学校统一筛选,激发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他还提倡“文理并举,新老并进”,在发展原有重点学科的同时,积极扶持建设了一批高新技术学科,为优化充实山大的学科布局打下了坚实基础。1997年,潘承洞因病在济南逝世,终年63岁。

促进交叉融合

推动数学学科高质量发展

当天,与会嘉宾还围绕数学学科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院士表示,世界强国必须是数学强国,期待本次论坛能够直面数学学科发展遇到的问题与挑战,为学科高质量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新思路、新举措。汕头大学校长郝志峰认为应关注元宇宙、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特征、演化规律、评估优化模型的建立等。

同济大学副校长许学军以同济大学ai 数学发展为例,强调了ai在数学教育与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他建议工科院校以math for ai与ai for math为主线,以代数与数论、几何与拓扑、智能计算等核心数学问题为抓手,搭建人工智能与数学的桥梁,争取在智能计算的理论和算法上取得突破,推动数学学科与强势工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王恺顺分享了人工智能与数学教育双向赋能的典型做法。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党委书记胡俊认为,“基础数学必须做到顶天,应用数学既要顶天又要立地,方能不断推进用数学解决卡脖子问题。”吉林大学数学学院党委书记王春朋表示,“数学在学科交叉方面具有广阔前景,数学发展应当走向多元化,以交叉融合促进数学研究真正落地。”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雷震、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数学系主任向青、南京大学数学学院院长喻良、苏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曹永罗、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谭绍滨、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院长周远扬、湖南大学数学学院院长黄勇、华南理工大学数学学院院长朱长江等表示,山东大学应用数学研究的前沿和领先优势明显,希望与山东大学开展更多高质量学术交流合作,共同开创应用数学研究新局面。

培养数学拔尖创新人才

夯实数学强国建设人才基础

加强数学学科建设,必须走好数学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造就源源不断的数学研究后备力量。

“我们要敢于创新、积极探索,推进学科深度融合,赋能课程体系改革,提升交叉学科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实践性和前瞻性。”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袁亚湘表示,国家高度重视数学学科发展,设置了“数学和应用研究”“十四五”重点专项,要充分结合时代背景,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对青年人才支持力度,让更多数学人才竞相涌现,为教育强国建设和基础学科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创新人才应具备卓越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的行动能力,学科交叉、融合类的课程可以帮助学生跨越学科壁垒,提升他们的综合性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从而提升学生解决实际应用复杂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他表示。

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研究院主任许全华分享了工科特色人才队伍建设方案。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赵会江分享了数学学科师资引进策略与成效。吉林大学数学学院院长张然、四川大学数学学院党委书记王宝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韩德仁表示,应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关注青年学者成长,健全同数学学科相匹配的科技评价激励制度。

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励建书院士指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任务,应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优化课程设置,注重效果评价,让教育教学成果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真正作用。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彭双阶、四川大学数学学院学术院长吕克宁强调,人才培养应遵循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真,引导学生心无旁骛投入数学研究,走好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执行院长黄文表示,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引导学生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向。中山大学粤港澳应用数学中心主任姚正安强调,应坚持厚基础、励研创、超一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从事数学、应用数学、统计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人才。

“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先进制造、金融、生物医药等诸多领域取得的重大科技突破,都是以数学的发展和进步为基础。”山东大学教授彭实戈希望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基础数学、应用数学等领域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为推进科技创新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对于年轻学者的数学研究及数学教育领域,我们应倡导‘去功利化’的理念,让学术回归纯粹与热爱。”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彭双阶表示,鼓励学生依据自身兴趣,持之以恒地钻研,心无旁骛地投身学术,方能真正孕育出数学领域的“璀璨新星”。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