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央宣传部、教育部9月10日向全社会发布了2024年全国“最美教师”,10名个人和1个团队入选。其中,山东大学教授王芬获评全国“最美教师”,是我省今年唯一入选者。
王芬现任山东大学考古学院院长、历史学院与考古学院党委副书记、博物馆馆长。20余年来,她始终奋战在考古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一线,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扎实学习和践行教育家精神,致力培养考古专业人才。
“教育是一项需要情怀、良知、高尚道德来共同铸就的伟大事业,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终身。”王芬以行为重,着力于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和科教融合育人,讲台、田野和实验室都是她的课堂。她深耕田野考古和实验室教学,先后带领10个年级的本科生、16个年级的研究生长期扎根田野,在即墨北阡、邹平丁公、章丘焦家和安徽固镇垓下等遗址高质量完成考古实习任务。
她负责“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田野考古学”“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新石器时代考古”等课程的讲授,相关课程获评“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虚拟仿真课程和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等。作为考古组负责人,王芬5年来带领团队讲授“中华民族历史与精神”通识核心课程,2005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受众本科生涵盖全校30多个院系约8万人次。
王芬潜心于考古学国家急需人才培养,依托考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科技考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一级博物馆等平台,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等14家单位签署学生联合培养协议,探索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从本科到博士的贯通式考古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科建设”联合发展的新驱动。
中国考古学历经百年发展,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自1999年以来,王芬长期参与和美国耶鲁大学合作的鲁东南两城镇聚落考古,该课题设计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模式是中外合作考古的成功案例。
王芬主持的即墨北阡考古项目创新性探索史前贝丘基层聚落的田野操作和综合研究,她从人骨同位素、食物结构角度,首次提出并运用三元混合模型探讨古代居民的食物结构,具有创新性意义。王芬还带领团队首次在国内提出“化学考古”,通选课教材《化学考古》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并即将出版。
2016年以来,王芬聚焦中华文明起源等课题,负责的焦家古城考古确立黄河下游地区目前年代最早的城址。这是一处原生型“古国”的代表,极大地延伸了历史轴线,有力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多年来,王芬致力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展览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
2018年,山东大学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礼出东方——山东焦家遗址考古发现展”,这是高校考古实习成果首次以遗址特展形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该展览精选230余件文物,运用场景复原、三维成像、数字视频等技术手段,讲述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2023年,山东大学与良渚博物院联合举办“东方五千年——焦家遗址与良渚遗址联展”,与山西博物院联合举办“东成西就——两个十大考古发现与中华礼之源”等展览,让文物和考古走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