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基石。近日,以全国教育大会会议精神为指引,山东大学在中国网特别推出“图强报国山大人”系列报道,聚焦在教学科研一线敢闯敢创、矢志创新的青年人才,讲述近年来学校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展现山大青年学者弘扬教育家精神,担当时代使命,为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的不懈追求与卓越贡献。
沿着曲折的校内道路蜿蜒前行,在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最南处名为“春华秋实”的黄色雕塑旁一栋不起眼的低层小楼,便是近年来蜚声学界的山东大学高等医学研究院。
初识吕海泉,他一身朴素衣着,除了聊及专业时厚厚的眼镜片后偶露精芒,绝大多数时间你很难将其与山东大学高等医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优青、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学者、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等一系列耀眼头衔联系到一起。
“我想成为我的导师、诺贝尔奖获得者gregg semenza教授那样的一位‘纯粹’的科学家。”吕海泉说。
学成归国,诺奖实验室深造后加入山大
吕海泉出生于1984年,2006年起出国留学,先后在美国福特汉姆大学、得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并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加入了gregg semenza教授的实验室。
gregg semenza因在细胞感知、适应氧气的变化机制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获得了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提起在实验室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吕海泉颇有感触。“实验室规模很小,常年也就3、4个人,却充满了浓厚的科研氛围。平时我就跟gregg在同一个套间内办公,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他。”吕海泉回忆起gregg semenza教授表示,“他是一个非常严谨、非常传统的科学家”,在当前科研领域,科研基金的竞争和压力日益增大,许多科学家面临着如何拉到资金来运行实验室的挑战。这种压力有时会让一些科学家在所谓的“普遍商业性”面前不得不偏离了科学的本职和初心。但gregg semenza做得非常好,“他让我们每个人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不是为了去迎合一些资助。”
回忆起gregg semenza教授获得诺贝尔奖的那一天,吕海泉笑着表示,当时实验室也仅仅是开了一瓶香槟以示庆祝,随后大家又各自投入到了紧张而充实的科研工作中,“他每年除了一周的休假时间外,每天雷打不动地在实验室内读文献、做科研,只是获得诺奖后采访多了一些。”gregg semenza这种“纯粹”的科研精神对吕海泉影响极大,促使其后续科学研究越发回归本质、回归“纯净”。
“人类对氧气重要性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但一直未能解析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浓度变化的机制。gregg semenza教授主要从事的就是低氧诱导因子(hif)相关领域研究,他的革命性发现揭示了细胞在分子水平上感受氧气的基本原理。”据吕海泉介绍,对低氧诱导因子hif水平调节机制的深入研究,在很多疾病治疗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一发现极大地激发了他的科研灵感。
站在诺奖巨人的肩膀上,吕海泉长期致力于研究乏氧微环境及化疗对肿瘤干细胞的影响以及乏氧诱导因子hif在这一过程中的关键调控作用,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发现了多个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近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j clin invest, pnas, cancer res, cell rep, jci insight, theranostics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总影响因子超过200,总引用超过2800次。
2021年,怀着“学成报国”的坚定心愿,吕海泉决定回国发展。山东大学卓越的科研实力深深吸引了他。特别是当时刚刚成立的高等医学研究院,作为齐鲁医学的学术特区,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的科研平台,并积极引进高水平科研人才。看到这个开放、包容的学术平台,他毫不犹豫选择加入。
潜心科研,突破“卡脖子”争做“中国药”
吕海泉获聘时,山东大学高等医学研究院刚成立不足4年,这个作为山东大学为提升基础研究、破解生物医学“卡脖子”难题而设立的“学术特区”,当时正在确立特色发展学科。
2021年2月,吕海泉实验室成立。目前,该实验室已发展成为一个由15名成员组成的多学科团队,涵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多学科领域。
“实验室成立之前,我反复思考的问题就是团队研究方向的选择。”吕海泉表示,选择的标准首先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符合未来发展方向,能为老百姓带来切实利益”,其次要符合高等医学研究院“专注于研究国际性准诺贝尔奖级别科研难题”的定位,同时要紧密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科研实践和经验积累。
“高等医学研究院领导和资深教授在我们团队学术发展的关键时刻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和帮助,大家反复探讨未来研究方向,凝练科学问题。”吕海泉介绍,最终他将研究方向确定为更为贴合自身既往科研内容的“肿瘤微环境与肿瘤干细胞”和“个体化肿瘤细胞模型研发”,以及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太空微重力生物医学”。
肿瘤干细胞是肿瘤组织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是肿瘤复发转移的根源。吕海泉实验室致力于探索肿瘤微环境对肿瘤干细胞影响及调控机制,寻找肿瘤干细胞靶向清除方法。
当前广泛使用的肿瘤细胞系模型,因长期脱离人体环境,已经无法准确反映肿瘤异质性和微环境等特征,难以满足精准医疗的需求。与此同时,我国在肿瘤细胞模型的研发方面长期受制于国外技术,成为制约我国癌症基础研究和抗癌药物研发的瓶颈。“吕海泉指出,目前普遍使用的肿瘤细胞系模型多数来自西方人群,以此模型进行的抗癌研究,大部分时候是为西方人‘做嫁衣’,对亚洲人的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为此,他的实验室致力于开发患者来源原代细胞培养新技术,建立低成本、可规模化的中国癌症患者细胞模型,旨在推动基础研究、临床转化及资源保存,加速癌症治疗的个体化发展,"我们的最终目标是研发出更适合中国人体质的‘中国药’。"
当前,我国航天产业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一系列围绕“问天”的新兴产业正在蓬勃兴起。“太空微重力生物医学,是符合重大国家战略和未来方向的一项新兴交叉学科,目前也是我们高等医学研究院重点布局的特色发展学科。”吕海泉表示,实验室还将致力于通过太空微重力研究,解析细胞感知重力机制这一基本科学问题;研究人体在微重力环境下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变化及干预措施,为空间站、登月、空间旅行活动的生命保障、健康维护系统建设奠定科学基础。
“‘太空微重力生物医学’听起来似乎很虚幻,但实际上它的研究成果现在就可以应用于‘地面’。”吕海泉表示说:“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在微重力环境下,肿瘤细胞的再生速度会加快,这将大幅缩短地球上测试治疗所需时间。此外,它还为在体外环境下测试癌症治疗方案提供了新途径,有助于减少对患者身体的损伤。”
2022年2月,吕海泉以唯一通讯作者身份在theranostics(中科院一区,if=11.56)发表了题为“chemotherapy-induced adenosine a2b receptor expression mediates epigenetic regulation of pluripotency factors and promotes breast cancer stemness”的研究成果,揭示了腺苷a2b受体促进乳腺癌细胞干性机制。2022年3月1日,吕海泉在微信朋友圈中高兴地写道:“我们的实验室开张啦,独立通讯作者第一篇文章发表,虽然不是大文章,还是很开心的,继续加油!”
吕海泉实验室成立2年多以来,越来越多的阶段性成果逐渐产出,其中得益于实验室科学家团队的共同努力,也得到了学校、学院乃至兄弟专业的鼎力支持。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吕海泉每联想至斯便不由感慨,越发庆幸自己当初选择了山大,“这是一所学科齐全、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大学,众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兄弟专业能为我们实验室的研究内容提供巨大帮助。我们享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这是那些专科性强的实验室或研究所所无法比拟的。”
承继先贤,助力科技自强需“顶天立地”
今年4月21日,山东大学赴绵阳梓潼“两弹城”组织开展高层次人才专题培训班,旨在激励年轻学者们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勇担教育强国使命。在现场,每一处遗迹都能撼动人心,每一帧画面都让人感触极深,吕海泉被那个年代“两弹元勋”们用青春和生命做出的壮举所折服,被“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无私科研精神所折服。
吕海泉极有感触地说:“在那个新中国一穷二白的年代,年轻的王淦昌、郭永怀、彭桓武等先辈们放弃国外的优厚科研条件与优越生活,义无反顾选择了百废待兴的祖国,他们不计个人得失,向着国家需要他们的方向矢志不移。”
在此次专题培训的结业心得中,吕海泉洋洋洒洒写道:“星火燎原,大山深处,先辈智慧,铸就辉煌。隐姓埋名,志在苍穹,两弹一星,国之栋梁。自力更生,科技自强,火炬之光,照亮前方。新时代里,我辈接力,创新驱动,梦想飞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共筑理想。科研精神,传承永续,照亮复兴,中华光芒。”
“科学是一代又一代人连续的积累,不是追逐名利之心,也不是比拼论文数量。要弘扬科学家精神,助力祖国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为指引、以爱国主义为底色,俯身做‘顶天立地’的新时代科研人。”吕海泉表示,“顶天立地”意味着既要具备仰望星空的远大志向,也要拥有扎根科研的坚实脚步;既要怀揣逆水行舟的不屈斗志,也要保持敬畏天地的谦卑之心。这是一种面对困难勇于迎难而上、敢于攀登高峰的拼搏精神,也是一种能够孕育阶段性成果、脚踏实地推进科研的务实态度。
“我将深入学习贯彻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勇担使命,敢闯敢创,我愿倾尽毕生精力奋斗于生物医学领域,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吕海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