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25日,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办的“回顾与反思:东方哲学研究”首届高峰论坛在济南举行。
厘清东方哲学发展规律
自古以来,东方各国在哲学、宗教、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与融合源远流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东方哲学研究室李甦平研究员表示,东方哲学在“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的文化根脉中具有重要地位,急需学界加强相关研究,发掘东方的思想和智慧,为时代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李甦平表示,从东方哲学的发展规律来看,上古是东方哲学的奠基及第一次高潮期,东亚的中国,南亚的印度,西亚的波斯、美索不达米亚、巴勒斯坦,以及北非的埃及,是东方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中古是东方哲学的持续高涨期,印度哲学、阿拉伯伊斯兰哲学以及以中国汉唐哲学为代表的东亚哲学等各具特色;近古是东方哲学的不平衡发展期,这一时期,印度哲学和阿拉伯伊斯兰哲学开始衰落,而东亚哲学则继续繁荣发展;近代是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的碰撞期,现代是东西方哲学的融合期。
交流与融合推动东方哲学发展
历史上,东方各国之间及东西方之间文化的互动和交流,为东方哲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与会学者广泛探讨了不同时期的东方各国以及东西方之间哲学的互动与交流情况。
儒学的传播促进了东亚文化的融合。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主任傅永军提出,东亚儒学体现为一种“一体多样”的思想系统,是东亚不同区域的儒者基于对儒家基本价值与思想的敬仰,为儒家经典所感召,超越自身所处时空境遇之限制,通过创造性阐释儒家经典以发扬儒家学说的结果。东亚儒学分享共同的儒家价值理念,秉持共同的儒家精神。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水生考察发现,在日本近代哲学的形成历程中,道家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和积极作用。一方面,近代日本哲学家的知识结构中涵盖着古今东西的哲学知识,他们自然运用道家思想,且形成了一种高度的理性自觉;另一方面,由于日本近代哲学建设和发展的需求,它们不仅受到了西方哲学文化的滋润,也对东西方思想进行了主动融合和再创造。
提升东方哲学学科建设能力
对于如何促进东方哲学研究水平、提升东方哲学学科建设能力,学者纷纷建言献策。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魏常海回顾了国内东方哲学学科建设的历程。他认为,在学科设置上,目前东方哲学没有被纳入哲学的二级学科,这不利于东方哲学的发展。当下东方哲学的研究越来越重要,期待在教育部门指导下,积极推动东方哲学的发展。在历史上,韩国阳明学、日本佛教研究、印度哲学等,都与中国哲学发展史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应该通过将东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推动东方哲学的发展。此外,还需要加强东方哲学重要文献的译介和教学资料编辑工作。
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傅有德认为,在东方哲学发展史上,宗教文化的交流扮演着重要角色。应重视从跨宗教研究的视野考察东方宗教的变迁与发展,及其对东方哲学的影响。
2010年出版的《东方哲学史》代表了我国21世纪东方哲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该项研究梳理了从公元前30世纪到20世纪,上下五千年的东方哲学发展面貌,并以地域划分为横轴,对每一阶段的哲学思想进行横向阐述,揭示了东方哲学的内在发展规律性,凸显了东方哲学内部及东西方哲学之间的碰撞与和合。李甦平认为,《东方哲学史》的编撰填补了东方哲学的一些空白,比如撰写了世界第一部越南哲学史。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不仅是中国哲学的组成部分,也是东方哲学的一部分,需要加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东方哲学研究室研究员何成轩认为,各个少数民族的宗教、哲学都很有特色,如能开展比较研究,将很有意义。少数民族哲学研究工作及其取得的成果,日益得到学术界的重视与好评,成为引人注目的新兴学科。
李甦平表示,东方哲学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中国特色东方哲学学科建设急需青年学者的努力与创新,从而推动东方哲学研究从冷门走向繁荣。
记者 张清俐 通讯员 李浩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