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 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指引,也是办好学术期刊的根本遵循,作为当代期刊人,不仅要将其中蕴含的深刻精神学深悟透,更要切实贯彻到办刊的具体工作中,为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5月9日给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在社会各界引发了广泛而热烈的反响,总书记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出的殷切期望,高屋建瓴,思想深邃,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弘扬中华文明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作出的重要指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质,是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首次系统性概括性提出哲学社会科学从以西方为范本的现代化,向中国化、本土化转型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8月21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在这次回信中,总书记更加深刻地提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重大课题。从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到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体现了一脉相承、层层推进、不断深化的理论创新过程。
在深刻把握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担当着坚守初心、引领创新的重要职能。在通常情况下,学者是学术创新活动的主体,是主动的要素,期刊是平台和阵地,似乎是被动的要素;但平台和阵地相对于创新主体完全可以更积极、更活跃,有作为的期刊往往善于在学术创新中发挥风向标作用,引领潮流,能够直接介入时代生活,甚至直接参与历史创造。这就需要期刊人具有较高的判断力、洞察力。
20世纪50年代,《文史哲》杂志先后发起古史分期、农民战争史、资本主义萌芽、亚细亚生产方式等一系列学术问题的论战,其中,《红楼梦》问题论战受到毛泽东主席的关注,成为一场重大的学术史事件。这些论战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毛泽东思想,改造民国时期占主流地位的胡适的实验主义、自由主义,在推动从民国学术向共和国学术转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上述事实说明,一份好的期刊不仅能够主动参与历史创造,坚守初心、引领创新,而且必须切实担当这样的使命,为传承和坚守主流文化价值作出积极贡献。这就是说,不入主流,难成一流。
进入主流,开创一流,就要善于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何为高水平呢?是否与主流相向而行,应当成为一个重要判断依据。以人文学术为例,曾经有一段时期,随着历史考据的兴盛,“回到乾嘉去”成为部分学者的学术理想,远离政治和现实社会的“纯学问”成为其治学风尚,结果造成了过去二三十年来一面是碎片化文史考据的过剩产能,一面是理论创见乏善可陈的沉闷局面。期刊人应洞悉时代变迁大势,放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用好学术交流的阵地和平台,去展示那些具有当下视野和现实关怀的学术成果,引导学术活动的焦点投向广阔的祖国大地,投向世界和未来。要深刻把握历史和现实,把握好当代中国主流文化价值和思想理论的历史承继性与发展性的辩证关系。既要从中华文明赓续发展的维度去探求和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源泉和文化血脉,又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从历史中获得生动新鲜的教益,把历史和当下连通起来,不断开辟哲学社会科学新的发展境界。要深刻把握理论和实践,引导学术创新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把论文写在中华大地上,写在老百姓的心坎里。经过对时势发展的深刻把握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要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和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的智慧宝藏中挖深挖透、挖出珍宝,真正发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互学互鉴的积极效应,践行经世致用的学术情怀,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断深化发展。
进入主流,开创一流,就必须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一份一流期刊,既应是学术思想碰撞的阵地,也应是学术人才成长的摇篮。一个具备良好发展潜力的学者,一定是功力与见识并存。治学的功力来自长年累月的积累,要靠对所治领域的经典著作下苦功夫,要靠博闻强识对基础知识有系统把握,也要靠善于搜集和占有独一无二的新材料。治学的见识指的是一个人的思想力和洞察力,来自对现实生活的参与程度、深度。毫无疑问,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广大学者的治学见识是更重要、更积极、更活跃的因素,学者对时代变迁的洞察与思考,是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关键。现在有很多文章不能使我们明白事理,通篇只是堆砌材料,用表面上的博学掩饰思想的贫弱。期刊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着力发现和培养有卓越见识的学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1944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我们既反对盲目接受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当我们把从欧美学术产业链顶端进口的理论、思想、观念视为“教条”,并用这种服务于西方精英统治、维护西方既得利益的“教条”,去解读有可能挑战西方霸权的新兴体制模式时,就只能得出后者“离经叛道”的结论,并进而加以批判和指责。期刊要在引领学术潮流的过程中,助推一批有天下情怀、有全球视野、有现实关怀、有精辟见解的优秀学者崭露头角,打造堪当思想理论自主创新的中坚力量。
进入主流,开创一流,就要勇于在促进中外交流中发挥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以学术交流为引领,促进文明互鉴,是落实总书记要求的重要途径。要持续推动期刊的国际化建设,努力开拓创办期刊的英文版,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版本。还要善于探索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用国际上能接受的方式传播中国价值、中国理念,传播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完成这一任务,就要善于联络国际一流汉学家、中国学家,并着力发挥培养人才的功能,推动打造国际汉学、中国学研究的新生代群体,培育知华友华的青年研究力量,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储备稳定的一流稿源,切实提升国际版本的办刊水准,打造高水平学术交流的平台和阵地。同时,期刊也要着力策划国际性高端学术会议,围绕全球意义的时代课题进行对话交流,特别是推动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价值和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西方主流价值进行对话,推动中华文明价值观念进入世界主流视野和国际人文交流舞台的中央。
总书记的重要回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指引,也是办好学术期刊的根本遵循,作为当代期刊人,不仅要将其中蕴含的深刻精神学深悟透,更要切实贯彻到办刊的具体工作中,为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兼《文史哲》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