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樊丽明(山东大学校长)
山东大学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构建德育为纲、文化为本、学习为要的大思政育人体系。始终坚持四个面向,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提升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能力,为实现“0到1”突破的原始创新储备人才,在育人实践中交出了一份实打实的山大答卷。
共筑同心圆 打造“全贯通”育人体系
办好一所大学,要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山东大学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融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学校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程,加强全国重点马院建设,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作为新一轮“双一流”培育学科重点扶持,加快马克思主义理论7个二级学科融合创新。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深化“知识—方法—境界”三位一体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推进“山大特色、中国一流”的思政金课建设。
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这一国家级示范中心的优势,用好学校—学院—基层教学组织三级落实机制,落实落细“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要求。近年来,新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65项,总数超过300门,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先后有23门课程入选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4门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入选数量并列全国首位。
学校还发挥学生党建龙头作用,深化团学组织改革,实施“青马工程”,着力办好成仿吾英才班,在社会实践中构建“大思政课”。健全“济困、励学、厚德、强能”四维助学育人体系,启动研究生“导学思政年”系列活动,完善“导学思政 ”研究生特色思政教育体系,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
学校构建了全员育人职责到岗、全过程育人工作到家、全方位育人协同到位的“大育人”格局,涌现出郭亦宗、周晴、马文啸等一批优秀学生代表,岩土工程中心、儒学研究团队、新能源系统控制团队、考古团队等一批潜心育人的教师团队,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三全育人”山大道路。
服务国家急需 推动高水平人才培养
为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山东大学充分发挥“双一流”建设高校培养急需高层次人才和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注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面对新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新变化、新任务和新要求,山东大学对标国家“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在专业“瘦身、长高、变强”路径指引下,结合拔尖人才培养改革,积极实施“专业现代化工程”,加大力度推动落后专业关停并转,逐步淘汰老化和碎片化专业,全面推进专业优化升级,打破学科专业壁垒,积极回应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推进“四新”建设,近三年共获批密码科学与技术、智能医学工程、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专业15个,其中,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设置了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本科专业。同时,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及学科特色,探索双学位、辅修学位和微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培养与就业职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匹配度,加快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的人才培养,构建具有山大特色的“3m”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主修 major,辅修 minor,微专业 micro)。
为响应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学校着力做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探索“外语 ”和“ 外语”涉外人才培养的新专业、新课程、新实践和新模式,逐步构建起多层级、立体化、特色型的高素质复合型涉外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精尖缺”新型涉外人才。2018年以来,40余名学生在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难民署、国际电线联盟、世界资源研究所、联合国工发组织等多家国际组织实习任职。
基础学科是国家创新发展的源泉、先导和后盾。学校建设了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以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强化学术训练和科研实践,为高水平科研创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作为最早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20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山东大学专门成立“泰山学堂”,全面负责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此外,设立“尼山学堂”,旨在培养传承、研究、创新和传播中国古典学术的高水平专门人才。面向新医科和新工科,开设了培养造就悬壶济世之才的“齐鲁医学堂”和培养未来科技菁英的“崇新学堂”。积极对接国家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和行业、企业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法律人才和卓越新闻从业者等拔尖应用人才。
为鼓励培养模式创新,学校还设立了彭实戈班、华罗庚班、文史哲校级人才培养基地、材料科学与工程校级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医学工程校级人才培养基地、临床医学(“5 3”一体化)等校级人才培养基地和长学制特色试验班。各类基地班、实验班、国家卓越计划等齐头并进,共同筑成山东大学多样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传承红色基因 构建文化育人新模式
山东大学深入实施文化引领战略,凝练山大精神,弘扬山大文化,传承红色血脉,进一步延伸思政教育阵地,不断丰富和深化思政育人内涵。
以“山大红”对接“山东红”“中国红”,学校策划、创作“沂蒙红嫂精神记忆馆”——沂蒙红嫂精神展,成为学校师生了解学习沂蒙红嫂典型人物先进事迹的“打卡地”以及学习“四史”精神、传承齐鲁红色基因的育人阵地,用红色基因滋养和培育造就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充分挖掘红色校史,形成13万字的《继承光荣传统,赓续精神血脉》资料汇编,创作以华岗同志为原型的大型话剧《华灯初上》,依托学生话剧社团排演《日出》《回春之曲》《火种》等红色剧目。举办音乐舞蹈晚会《为国育贤》,创造性地以音乐舞蹈史诗的形式呈现山大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成立党史学习教育“青年宣讲团”并开展“百天百队百场讲百年党史”活动,吸引了10余万人次受众参与,通过“线上 线下”组合运行的“学、讲、行、做”四种模式,真正将党史讲好、讲透、讲活。
2020年,山东大学博物馆入选国家一级博物馆,成为目前国家一级博物馆中仅有的两所高校博物馆之一,也是全国高校唯一的历史考古类国家一级博物馆。依托这一优势资源,举办考古文物成果展,打造历史学八大教授主题展,用百廿校史中的先贤事迹和光荣传统彰显山大精神。不断优化“课堂+博物馆”的“嵌入式”教学模式,发挥协同育人功能,依托《博物馆陈列设计》课程策划举办“不栉进士——女性考古学者专题展”,荣获山东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山东省博物馆十大优秀社会教育案例。
同时,发挥校史馆、校友馆、科技馆等文化场馆作用,打造丰富文化育人阵地。举办抗疫主题展、人文社科展、社会服务成就展、“双一流”建设成就展、校庆美术大展,充分展示山东大学丰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办学优势和强劲的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