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市治理现代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五张牌斗牛牛下载

 以城市治理现代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五张牌斗牛牛下载

山大声音opinions

当前位置: 五张牌斗牛牛下载 > 山大声音 > 正文

以城市治理现代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3-02-16 09:00:11 发布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为指导,积极探索以城市治理现代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路径与实践。2022年11月,依托“中国城市学年会·2022”,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先后举办了“首届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论坛”“第九届浙江城市治理论坛·2022”,院士专家和业界代表齐聚,共议城市治理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思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低碳城市是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和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碳生产力,即单位二氧化碳排放产生的gdp,已经成为衡量低碳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意味着用更少的能源资源消耗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认识建设低碳城市的意义

全球碳排放总量的70%以上来自城市。城市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大载体,落实“双碳”工作也是推动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抓手。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64.7%,预计2035年将达到75% 甚至80%,直至完成中国城市化进程。城市创造的gdp、财政收入、进出口贸易总额、二氧化碳排放都是总量的“大头”,个别甚至超过了90%。因此,实现“双碳”目标的难点、重点、热点都在城市。

杭州早在2009年就提出要建设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就是因为认识到建设低碳城市在四个方面对于杭州的重大意义。一是杭州转变发展方式的“方向标”。建设低碳城市,不仅是产业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社会运行模式、市民生活方式的一场革命,更是城市发展方式的一场革命。二是杭州实施“环境立市”战略、改善生态环境的“突破口”。环境是杭州最大的优势、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建设低碳城市能驱使杭州坚持把“环境立市”作为发展的核心战略,以一流环境吸引一流人才,以一流人才创办一流企业。三是杭州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的“杀手锏”。杭州建设低碳城市,就是要扮演好“世界公民”角色,履行好“世界公民”责任,使低碳城市成为杭州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又一张“金名片”。四是杭州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助推器”。建设低碳城市,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息息相关。

建设低碳城市的杭州探索

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杭州唯有高举低碳城市的大旗,才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杭州、四个一流”指示精神,才能全力彰显“生态文明之都”的特色优势。

第一,高质量打造低碳经济。要着力做好结构低碳、基底低碳、方式低碳三篇文章。结构低碳,就是要围绕建立“3 1”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低碳产业,推动数字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基底低碳,就是要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风电、生物质能、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产业,从基底上改变能源供给,加速从“碳基能源”向“低碳能源”转变。方式低碳,就是要推进工业、商贸流通业的节能减排减碳,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产过程的低碳化。

第二,高标准打造低碳建筑。要着力在落实“四高”方针上下功夫。要坚持高起点规划,关注建筑整体、长期的使用效率,强调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打造节能精品建筑。要坚持高标准建设,扩大低碳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推动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发展。要坚持高强度投入,学会算大账、算总账,以一次性大投入换来长期高回报。要坚持高效能管理,推行建筑节能“绿色评级”,实行设计标准化、施工环节规范化和验收环节闭合化的建筑节能管理模式。

第三,高起点打造低碳交通。要坚持“公交优先”,加快构建杭州特色、国内领先、世界一流,地铁、公交车、出租车、免费单车、水上巴士“五位一体”的品质大公交体系,打造公交“零换乘”城市。如杭州的“免费单车”系统,也就是人们口中的“小红车”,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免费单车”服务系统,是杭州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点。

第四,高品质打造低碳生活。要积极动员全市人民自觉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低碳生活方式。要破除“低碳生活意味着老百姓要过‘苦行僧’日子,会降低老百姓生活品质”“低碳生活离老百姓日常生活太遥远,普通百姓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低碳生活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政府部门可以当‘甩手掌柜’”三大误区。“擦掉碳足迹,进行碳补偿,实现碳中和”,应该成为杭州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第五,高强度打造低碳环境。建设低碳环境的核心是加强生态建设。要继续深入实施西湖、西溪湿地、运河、市区河道综合保护工程,保护好钱塘江、湘湖、千岛湖、富春江、新安江等重要水资源,努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的样本。

第六,高水平打造低碳社会。要践行“紧凑型城市”发展理念,坚持“优地优用、大疏大密”,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要把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打造成低碳知识教育基地、低碳生活普及基地、绿色建筑展示基地、低碳学术研讨基地以及低碳信息交流基地。要抓紧研究制定低碳建筑的认定标准,打造一批标杆性低碳社区、低碳园区、绿色楼宇、绿色学校。

如何推动低碳城市建设

低碳城市是开放、复杂的巨系统。建设低碳城市必须要有系统论、系统科学的方法,要坚持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能源体系改革为根本途径,以重点领域转型为重要抓手,以技术创新为关键引擎,以碳汇能力提升为重要补充,以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为基础保障,科学树立全局观念,把握碳达峰节奏,明确责任主体、工作任务、完成时间,稳妥有序推进。

政府部门一定要重视并破除城市管理者和专家学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城市管理者需要实现“双碳”目标中的技术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专家学者需要在科研攻坚中过成本关、时效关、整合关,将奇思妙想转化为应用场景。而二者的统筹协同、赋能共赢,就需要依靠“政产学研资用”六位一体的平台型智库作为沟通的桥梁和落地的载体,把“政产学研资用”六股力量拧在一起,实现少花钱、多办事、快办事、办好事,从而真正推进低碳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王国平,原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长,浙江省首批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

城市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建设人民城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重要论述,要求对如何建设人民城市、如何实现有效的城市治理、如何以城市治理现代化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与阐述。世界发展经验表明,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而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与西方城市发展历史不同,我国的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几乎同步发展,走出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主战场,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作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必然要求提升城镇化质量,推进更高水平的城市治理,不断夯实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

城市治理现代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大意义。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4.72%。目前,包括111个地级市和24个县级市在内的135个中等城市人口规模在50万到100万之间;人口规模达100万以上的大型城市有106个,大型城市城区人口合计已达3.72亿人,对全国gdp的贡献率达到50%左右。无论从经济规模、产业规模,还是从数量规模、人口规模来看,城市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社会结构的主体部分,城市治理现代化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问题。因此,必须要更加充分认识城市治理现代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和路径;更加充分认识城市治理现代化对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努力建设“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更加充分认识城市治理现代化对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意义,为世界贡献更多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立足中国城市治理实践基础上的自主知识创新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的重大意义。“履不必同,期于适足。”中国是后发国家,具有与西方完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发展基础,这决定了我国现代化道路必然也只能尊重与遵循自己的国情。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坚持人民至上的核心要求,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路径,在城市治理方面作出了诸多创新性探索。一是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理念,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城市治理统领优势,在城市治理理念引领、政策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效。二是充分发挥“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共建共治优势,拓展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渠道,在城市治理民主参与方面取得突出成效。三是积极探索“法治保障、科技支撑”新道路,推动落实城市治理法治建设、创新城市治理技术运用路径,在城市治理法治化、技术化方面取得突出进步。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中国特色城市治理不断涌现的创新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治理自主知识体系,以创新的自主城市治理理论引领中国特色城市治理实践。

城市治理理论研究服务城市治理实践的重大意义。只有立足实践、结合实践、服务实践,才能充分体现理论的意义和价值。在城市治理改革创新方面,浙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最多跑一次”改革、数字化改革引领全国,杭州是全国最早建设城市大脑、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改革的城市。要按照党的二十大的要求,立足浙江,通过深入研究浙江城市治理创新实践,以浙江城市治理的创新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好中国形象,更要按照党的二十大“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人民城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指示精神,切实推进浙江城市治理实践,深入调研、探索实验、创新理论、指导实践,从创新的实践中提炼理论,用创新的理论指导实践,使浙江城市治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浙江智慧、浙江理论、浙江经验。

(郭华巍,浙江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建设人民城市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第九届浙江城市治理论坛·2022综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由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浙大城市学院、杭州城市学研究会共同举办的第九届浙江城市治理论坛于2022年11月6日在杭州召开。以“建设人民城市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与会专家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民城市”“数字化改革”的思想内涵、理论基础、政策制度、省内外创新实践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新时代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中国式现代化与城市治理现代化

城市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结构的主体,城市治理现代化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问题。围绕这一点,学者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讨论了城市治理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路径。

城市治理现代化引领社会治理现代化。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俞可平教授提出,未来中国特大型城市治理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牢固树立人民主体或市民主体的意识,以市民是否满意作为评价城市治理的基本标准。二是城市治理创新要以市民权利为导向,把维护和增进公民的政治权益、经济权益和文化权益作为根本目标。三是通过建设服务型政府来避免特大型城市陷入“城管困境”。四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城镇化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五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让技术造福于民。六是改革城市治理体制机制,重点推进多规合一、参与式治理和社会共治,将城市治理现代化推进到新阶段,引领全国社会治理现代化。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建南教授提出了中国式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具体路径:在治理理念上进一步明确“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指导地位;在治理目标上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根本目标;在治理主体上进一步明确人民群众是城市治理的主体;在治理路径上进一步结合党建引领和法治建设;在治理手段上进一步利用数字基础赋能城市治理。

基层治理现代化构筑城市治理现代化。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王佃利教授以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的社区邻里中心为例,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基层治理的具体路径:一是党建引领缔造资源链接机制;二是共同治理创新需求回应机制;三是人民为主重塑公共服务机制;四是社会空间构造社会治理结构;五是柔性治理推动民主协商机制。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蒋纹聚焦以社区治理为导向的社区公共空间营造问题,认为社区治理是建设共富基本单元的手段,而社区公共空间是各方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落脚点,它需要体现最广泛的包容性,包括多元的场所、多元的设施和多元的服务,以及最全面的可持续性,包括环境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浙江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延隆副教授聚焦社区治理整体智治问题,提出要全面推行党建联盟,突出融合型的大社区、大单元建设,构建党建统领、平战一体、集成协同、精密数智的网络体系。这要求着力优化“城市大脑 社区小脑”,破解社区治理信息孤岛问题;深化“党建场景 统领场景”,破解社区治理各条线各自为战的现状;加强“制度重塑 标准建设”,破解社区治理缺标准少规范问题。

城市治理创新推动人民城市建设

城市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场景,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涵和路径。围绕“以城市高质量发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的主题,学者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进行了探讨。

现代公共服务机制推动城市治理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何艳玲教授认为,人民城市建设的主要内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城市治理过程中需构建“人民算法”模型,以充分估计人民差异性,回应不同人民的不同需求。在此基础上,何艳玲教授提出了“人民需求塑造人民城市”的基本命题,认为当下中国建设人民城市,应当是建设有机会的城市、均等化的城市、安全的城市、有家园的城市、有社区的城市。人民城市的实现,在城市治理过程中是一个动态调适和趋近目标的民主化、科学化和产业化过程。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沈体雁教授指出,城市是公共服务的主要载体,要把现代公共服务机制作为城市公共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节点和核心抓手。以此为目标,沈体雁教授提出构建“平台 机制 服务 数据 信用”五位一体的生态体系,以推动构建国家城市治理基础结构,推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的城市组织、机制与形态变革,推动数智技术革命条件下的一般公共治理学理论与方法体系,为城市公共服务的现代化提供科学依据。

人民城市建设的浙江经验和杭州模式。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副院长张蔚文教授分享了浙江省城镇化发展的成效,并总结了浙江经验对全国城镇化发展的启示:一是以城市实力为基础,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二是以都市圈为重点,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三是以美好生活为导向,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四是以公共安全为切入点,增强城市系统治理能力;五是以农村土地为主线,深入推进城乡集成改革。原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长,浙江省首批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王国平介绍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杭州模式”,探讨了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如何破解“住房难”问题:政府层面,一要做好土地文章,解决城镇化成本支付问题;二要加强领导,提升保障性租赁住房质量;三要创造良好环境,引导企业参与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企业层面,一要转变发展理念,拓展“新蓝海”;二要用足用好国家优惠政策;三要开发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数字化治理助推共同富裕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其内涵包括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富裕。围绕数字化改革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市精细化治理等问题,学者们进行了热烈探讨。

数字化改革助力城乡共同富裕。浙大城市学院校长、杭州城市大脑研究院院长罗卫东教授提出,共同富裕与现代化先行两者的本质都是人的现代化,而数字化改革必须为人的现代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数字化改革的宗旨方向,数字化改革又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强大的“引擎”。数字化改革助力城乡共同富裕,就是要以“全体人民全面发展”作为价值导向,以数字化引领高质量发展,优化生产力结构,缩小“三大差距”,推动公共服务,尤其是教育和医疗两个领域公共服务的优质共享。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培林教授认为,人的发展才是共同富裕的最终目的,并就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进行了交流,提出一要提升全民生命周期人力资本;二要缩小人的发展、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三大差距;三要持续提升政府宏观调控水平。

数字化改革推动城市治理精细化。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丹宇教授认为,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有赖于数字创新能力的提升,一要通过数字创新克服制度性障碍,实现信息的共建与共享;二要应用数字创新深挖数字内涵,拓宽精细化治理的广度和深度;三要以数字创新消除数字鸿沟,提升城市对数字弱势群体的接纳与包容。南方都市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城市治理研究中心裘萍主任以广州为例分享了公众参与推动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相关经验:一是发起多元参与,梳理分析引导公众有序表达;二是推动公众意见在决策链中不断前置,提高决策科学性和合理性;三是营造舆论,凝聚人心,助推城市善治。浙大城市学院城市大脑研究院青年领航学者王晨博士认为,要从社会分工和服务质量两个维度来理解城市治理精细化,而社区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最佳载体。社区的精细化管理由精准的居民需求传达、精致的服务机制设置、精美的社区文化缔造、精心的服务方案设计、精巧的管理制度设计来共同保障。

(执笔人:李燕、来晓维、韩巧燕、沈费伟,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