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国别学成立一级学科已经一年多了。一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区域国别学发展,大体有三个原因:第一,学科发展需要。一级学科代表一个类别。学科分类有助于不同学科的深化发展。但是,单科化也有问题,就是很多学科具有交叉性,那么单学科有它的必要性,但很多问题需要多学科知识,像区域国别学就是一个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区域国别问题就是属于交叉性的,涉及多学科的知识交叉和融合。单科研究有利于培养专门性专家,区域国别的问题涉及各个问题,分散到各个学科之后就受到很多限制。从人才培养来说,单学科制难以培养交叉型复合人才。特别在大学,没有学科支撑,就没法安排课程,学生没有办法完成学业、获得学位。教育部试行在单学科下设立区域国别二级学科,但还是受到单学科制的限制——课程可以多安排些,但学生写论文还是要符合单学科论文的要求,因为授予的是单学科学位。学科本身的发展经历了分与合的过程。科学发展导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分家,每一个科学里又分得越来越细。但科学的另一个发展趋势是学科交叉越来越凸显。区域国别学属于交叉学科,需要把多种学科的知识放在一个一级学科的框架内来进行交叉进行融合,形成一个新体系。
第二,国家发展需要。随着中国的发展,我们需要更好地了解世界。过去,我们主要通过单学科从事区域国别研究,使得很多学者只了解区域国别的部分问题,加上发论文、评职称的压力。在国别研究上,很少人研究中小国家,大都集中在美国等少数几个大国。中国作为一个开放的大国,需要普遍了解世界,深度了解世界,需要发展与所有地区和国家的关系,无论是国家层面发展关系,还是企业、个人到世界开展活动,都需要更全面、更深入了解当地区情、国情、社情、人情,因此需要一大批人才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进行战略性研究、综合性研究和对策性研究。比如,共建“一带一路”,涉及国家众多,需要有研究支持,需要培养人才。目前,无论是研究,还是人才培养,都不适应需求。
第三,构建国际话语权。西方崛起后,以各种方式塑造了自己的话语权,形成了强有力的话语体系。如今,世界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发展中国家群体(全球南方)发展和崛起。我们特别需要加强对全球南方的研究,除了国情、社情、人情,还有利益诉求、话语权和行动议程。中国作为一个复兴大国,也需要有自己的国际话语体系,即如何看世界,如何表达利益诉求,让世界了解和理解。构建话语体系,需要基于对世界的深度了解和理解,其中包括深度了解和理解当地实情与思想文化。这就需要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理论以及在此理论基础上培养人才。
现在,区域国别学已经正式列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这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有了学科支持,无论是研究,还是人才培养,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可以说,我国区域国别研究和人才培养迎来了春天。
当前,各个大学和研究所都认识到了区域国别学的重要性,因为原来在单科学科体系下,区域国别研究被边缘化。有了学科支撑,大家对区域国别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认识就提高了,兴趣也增强了,有意愿去做。无论从政府层面,还是大学、研究机构层面,现在都把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放在了重要位置。随着区域国别学成为一级学科,理论构建被置于重要位置,给予高度重视。我本人着力推动构建国际区域学理论,已经出版我主编的《国际区域学概论》,完成书稿待出版的还有《国际区域治理学概论》《国际区域认同研究》,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与山东大学出版社合作正在推出系列丛书,近2-3年将有十几本理论性著作和专门研究成果出版。其他大学也在这方面加强组织和开展研究,相信会有一大批成果出版,对策研究也会取得更多的成果,更好地为国家决策服务。有了理论,有了教科书,就可以培养人才了,这样我们也就拥有自己的话语权。总的来说,理论构建、人才培养、对策性成果都会得到很快的发展,会有许多亮点和很大的起色。
曾经,西方理论主要把区域国别问题放在国际关系的框架来研究,这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和利益定位。在我看来,区域国别学理论构建要走出国际关系的视野和理论框架。比如,我主持的国际区域学理论,就是基于区域共处、共生和共享的理念,重新认识、定位和构建各国共处的区域。我提出区域本体论,把区域作为一个客观存在,重新认识和构建,发挥国际区域在全球治理方面的作用,深化命运共同体意识与合作行动。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以地缘政治的视角看待国际区域,形成地缘政治学、地缘战略学等,其理论的要点在哪里?就是基于自身的地缘利益进行战略定位,开展地缘争夺。比如,美国的布热津斯基曾提出谁控制了欧亚中间地带谁就控制了世界的国家利益与战略定位。与中国特色的区域理论不一样,我们把区域作为相关国家共处、共生和共享的地缘空间。这样,思维方式和出发点就不一样了,西方地缘政治理论立足点是争斗,我们的国际区域学理论立足点是和合。
二战后,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球层面建立治理组织,制定通行的法规。但很多问题在全球层面解决起来仍然很困难,甚至无法解决,需要从区域层次来处理和解决。这就需要重视对国际区域的研究。在区域层面,欧洲的合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从煤钢联营开始到今天的欧盟,逐步实现区域合作的深化和扩大,很好地解决了区域组织内成员间共处、共生、共享的问题。东盟也是一个好的例子。我们对世界国际区域组织进行研究,发现世界各个大区域、次区域,都建立了区域组织和合作机制,都从不同的层面来解决区域的问题,作为研究成果,《国际区域组织简明手册》将近期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
区域国别研究要传播中国的声音,提升中国话语权,创建中国学派。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必须要做好的。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构建,不是设立了学科就行了,而是需要全面规划,需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包括研究经费、成果发布、人才培育和培养、国际传播等,都需要给予特别支持。
尽管我年事已高,但还要继续做下去。但最重要的是后继有人,着力推动培养一批中青年学者,能够专心、踏实、有创建地研究,出思想、出成果,把以区域国别学理论创建为重点的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的工作做好,让年轻人更快地成长起来,可以担当大任。再就是继续推动整体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我本人也参与了推动学科设立的工作,利用各平台来推动全国区域国别学的发展。我对自己有一个鞭策语“老骥不鞭自奋蹄”,能跑得动就继续往前奔。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