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天河机场
齐鲁医院与华西医院
偶遇
今日武汉相遇
再叙83年情!
齐鲁网·闪电新闻2月8日讯 2月7日晚上,湖北武汉天河机场上演着这么一幕,现场打招呼声、加油声此起彼伏,在人人不出门的时候、在这无人的机场,山东齐鲁医院和四川华西医院在湖北武汉天河机场碰面了,两队医疗人员隔着口罩喊加油,他们奔赴同一个目的地——湖北,他们有着相同的一个目标,共助湖北渡难关。这是一次偶遇,亦是一次重逢,83年前他们又一次长时间的携手,我们一起来回顾他们这次和上次携手的历程。
2月7日下午,齐鲁医院组建起符合国家要求131人的医疗队,在济南遥墙国际机场集结奔赴湖北,此次他们将接管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
在这131人组成的队伍里,有儿女双全的父母,有新婚燕尔的夫妻,有独自一人的勇士,每个人怀揣着不同的故事奔向驰援湖北的路途。
汪振军,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镜室的一名护士,临别在即,他在镜头前不由地呜咽起来:“老爷子已经病了很长时间了,他现在是所有人都不认识了,家里人也都慢慢接受这个情况,我怕来不及见到爷爷最后一面。”
然而汪振军在接到通知后,依旧立即收拾行李,做好出发准备,义无反顾踏上驰援湖北的征程。“在需要我的时候,我不能怂。”汪振军眼神里透出着坚毅。
蒲林哲,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的一名护士,出发的那一天正好是正月十四,离元宵节仅剩一天。家里很是热闹,母亲李玉美坐在沙发上,眼睛不停地闪烁着,没有言语;丈夫李学楠在厨房里煮着红糖汤圆,说是给妻子提前过节;大女儿小七在一旁默默帮妈妈收拾行李,强忍自己的不舍;或许是仗着年纪小,二女儿京京则直接抱着妈妈不撒手。
到了该出发的时间,在短暂的拥抱之后,蒲林哲推着行李箱离开了家,她不知道,门的背后是幕府的叮嘱声音。
这是一次英雄的出征,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统一部署,全国各地都纷纷组建医疗队驰援武汉。2月7日,奔赴抗疫一线的医疗队除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外,还有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医院。
山东齐鲁医院和四川华西医院在湖北武汉天河机场碰面,这是一次偶然,而这两所医院的渊源由来已久。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战区大学纷纷内迁,正值民族存亡之秋,为保存中国高等教育命脉,华西坝成了中华文化圣地,是抗战大后方的一个重要学术中心和对外进行学术文化交流的视窗,也是有名的长达九年的华西坝“五大学联合时期”。其中成绩最为卓著的是五大学中有医学院的华西协合大学、中央大学、齐鲁大学联合办医学教育、办联合医院,史称“三大学联合办医”。
1937年10月,教育部建议齐鲁大学迁至西安以西约130公里的五公县,但是搬迁的话,则将面临巨额费用,齐鲁大学的迁移计划没有成功。恰好,此时华西协合大学向齐鲁大学医学院抛出橄榄枝,促使齐鲁大学医学院师生千里迢迢来到华西坝。
1938年7月1日,“华大、中大、齐大三大学联合医院”成功组建,各医院的原用名称仍保留;仁济男医院、仁济女医院是联合医院的主体,开设有内、外、妇、儿四大主科;由中大医学院院长戚寿南任总院长,对各医院统一领导,提供各校共同使用的病床计380张。
1941年,中大医学院在正府街建立成都公立医院后,决定退出联合医院这个组织,齐鲁和华西的两个医学院仍继续合作,改名为“华西、齐鲁大学联合医院”,由杨济灵任院长。抗战胜利后,内迁院校返回原址,联合医院才摘牌。
这便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故事,尽管当时条件很差、困难重重,但是在那段艰难岁月,形成“华夏一家”的爱国主义和互助团结精神。
在时隔83年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又一次相逢了,这一次的重逢是为了奔赴湖北抗疫一线,齐心协力,共度难关。
岁月并没有冲淡彼此的情感,时间仿佛是一个催化剂,将“华夏一家”的爱国主义和互助团结精神催发得更加浓烈。
闪电新闻记者 吴丽兰 整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