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下面一起来了解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始办于1900年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先后隶属于国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史学奥林匹克”之称。110多年来,中国与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可谓源远流长。
【正文】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由此带来了国际组织在欧洲的率先发展和近代史学的成熟。1900年,作为世界博览会的一部分,第一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巴黎召开,宗旨为:“唯有以史为鉴,才能使各民族更加亲密。除此之外,别无他途。”这预示了20世纪世界史学的大致走向。1905年,著名报人黄节在其文章中预报了3年后将在柏林召开的第三届“史学大会”,这是中国学界对大会最早的关注。1928年,国民政府外交部以外交公报的方式公告了第六届大会,但“本国拟暂不派员参会”的决定,引起历史学家的普遍批评。
中国的缺席也成为国际史学会的最大遗憾。1936年,国际历史学会主席田波烈对中国进行一个多月的访问,他热情呼吁中国历史学家参会,也期待“有朝一日大会能在中国召开。”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指定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具体负责此事。傅斯年在写给教育部长陈立夫的专函中说,“此会系国联所主持,是一郑重的国际学术会议,未可轻视。且其中包括近代外交史、远东史,此皆日本人指鹿为马、淆惑视听之处,吾国不可略过也。”1938年抗战爆发,南京沦陷,但出席大会的工作并未中断。
1938年,第八届大会在苏黎世召开。胡适作为中国第一位出席大会的史学家,在大会发言。中国正式成为国际史学会的成员。但随之而来的二战,中断了中国与大会建立起来的官方联系。明天请收看中国与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第二集《重回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