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济南9月6日讯(山东台 李玲 孔凡兵 济宁台 梁凤祥)在济宁泗水县圣水峪镇,几乎每个村民都能背诵一两句儒学经典,浓厚的学习氛围改变着这里的乡风民俗,这一切都得益于乡村儒学讲堂的普及,而发起乡村儒学讲堂的教授和学者,他们扎根乡村传播儒学,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当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今天起,本台推出《当代知识分子的担当与追求》系列专栏,今天播出第一集《小山村里的儒学讲堂》。
“弟子规,圣人训……”还没走进小官庄村,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山东新闻联播》记者,远远地就听到了读书声。村里这个不大的儒学讲堂教学点,虽然才刚刚设立,但每次开课都挤满了村民。
说起教学的内容,村民连称“讲得好,有道理”。泗水县圣水峪镇小官庄村书记汤金金告诉记者,现在自己觉得这个讲堂都有点建小了,以前村里找几个村民商量点事找个村民代表都很难,现在每回开课少则七八十口人,今天达到了一百二十多口。
圣水峪镇是孔子故里,也是尼山书院所在地。2012年底,中国社科院的赵法生和山东大学的颜炳罡等儒学研究者到这里考察,他们却失望地发现,说是圣人故里、儒学发源地,可这里彬彬有礼的君子之风不仅少见,道德失范现象反而严重。为了重建被破坏的乡村文化,他们在书院开办了第一个乡村儒学讲堂。
中国社科院儒学中心副主任赵法生回忆,自己头几次组织颇费了一些麻烦,为了吸引大家,甚至每次都给村民发放小礼品,“现在来听课的你也看到了,老人多,妇女多,孩子多,可以说三多。 这里边好多人属于没文化的,要跟他们讲,确实说比给城里人讲要更麻烦一些。”
从村民生活琐事入手,赵法生他们用自费编写的教材,来更好地帮助村民们学习。如今,在最早设立讲堂的北东野村,村民们除了参加每两周一次的儒学讲堂,还自己组织了学习小组。
圣水峪镇有60个行政村,现在村村都办起了儒学讲堂,志愿来授课的学者也越来越多。他们来自全国十几家高校和儒学研究机构,讲课用的是周末和假期时间,路费也是自己掏。一开始,赵法生每月来两趟,今年,他把近一半的时间都用在这里。
赵法生表示,儒家的学问是知行合一的学问,儒家知识分子责无旁贷的要走出校门,“深入到群众当中,和群众打成一片”。
“我们儒家学者有一个使命,说在朝则美政,在野则美俗。你处在社会,你就是一个普通的学者。有多大力量就出多大力,来改良我们的社会风气。让我们的国民都有修为有修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这样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