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对话平台,期盼世界和谐-五张牌斗牛牛下载

 构筑对话平台,期盼世界和谐-五张牌斗牛牛下载

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五张牌斗牛牛下载 > 媒体聚焦 > 正文

构筑对话平台,期盼世界和谐

发布时间:2010-11-22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以孔子诞生地尼山命名的“首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于2010年9月26日至27日在山东济宁举行。11个国家、30多个国际知名大学和学术机构的17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和而不同与和谐世界”这一论坛主题,展开了15场热烈而深入的高层次学术对话、交流。

文明对话为解决人类危机提供智慧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各个文明间应加强对话,以一种和谐共处的姿态,重新审视过去,共同探求解决人类危机的智慧。在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围绕“文明对话与人类危机”为主题进行的高端对话中,美国水晶大教堂创始人舒乐(robert h. schuller)博士谈到了人类精神与物质的冲突,担心世俗理念会控制人类的精神,影响个人的精神价值和质量,因而他倡导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许嘉璐先生则认为,现代人过于膨胀的物质贪欲和自私导致了人类的精神堕落,应该提倡“克己复礼”的生活态度。在以“中西方文明对话的意义与展望”为主题的高端会谈中,匈牙利前总理迈杰希表示,面对多元、开放的现代世界,我们应该反对极端主义,培养聆听精神,用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来大力推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理解。许嘉璐先生继而表示,应该消除人类整体对大自然的狂妄,国家对国家的狂妄,以及人对人的狂妄,这样才能达到最终的“同”,即和平与幸福。

  在以“孔子与耶稣”为主题的高端对话中,中外八位学者将目光回溯到孔子与耶稣思想的核心价值,试图从中汲取古代先贤的智慧。清华大学陈来教授从《论语》和《福音书》相互比较的角度概括了孔子和耶稣秉承的核心价值,认为二者都始终坚持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但在实践方式上存在自律或他律的差异。相较而言,孔子的教导更能够促进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包容。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比较了孔子与耶稣之“爱”的差异性。他站在儒家的立场上认为,儒家爱有差等的“爱”因其背后“仁德”的本体支撑,可以更有效地结合我们的生活,更能世界化,并为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颜炳罡教授认为“天、仁、恕”三个观念构成了孔子较为完备的核心价值体系,“上帝、爱、信”则构成了耶稣的核心价值体系。这三个观念有相互的对应性,却在传达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别。美国夏威夷大学的安乐哲(roger ames)教授指出,孔子和耶稣的共同目标都是让个人成为更完善的人。目前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文化的原形,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解决世界政治秩序以及经济方面的危机,重新建立新的文化秩序。巴哈伊教的麦泰伦(tarrant mahony)教授指出,孔子和耶稣在人类历史上都发挥了启蒙作用,但二者呈现了现实的多个角度,不应是竞争关系,而应是互补关系。

  通过两天的深入对话,与会专家们达成一种共识,即我们对于全球多样化的精神资源的认识、承认与尊重,可以使我们超越对他者的傲慢与偏见,超越自我中心的意识囹圄,从而在对话中吸纳其他文明传统中的忠告、引导与经验,学习整个人类共同体所积累的智慧,以此来解决自身文明的危机和矛盾,促进和改善人类物质、道德、审美、精神上的危机状况,并对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作出智慧性的总体探求,达到维护全球人类共同利益的目的。

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会通与融合

  与会专家们感到,21世纪所面临的最大考验,是不同文明间如何通过交流与对话,会通与融合,来正确认识文明间的差异性与共通性,正确评价不同文明在历史与现实中的互动、互涵关系,这将成为促进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

——历史中的儒耶关系。

  首先,学者们梳理并思考了自身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日本千叶商科大学朱全安教授向大家介绍了日本近世的教育和儒家文化的状况。英国爱丁堡大学的荷塔多(larry hurtato)教授探讨了早期基督教的特性及其社会参与。英国牛津大学的恰德(robert chard)教授以朱舜水为例,说明儒家的“礼”在帝国时代(宋到清)并非如一些学者所言仅仅是一种文化的仪式,而是和早期儒家的礼一样,是一种道德和身体的修养,具有实在的社会联结的作用。

  其次,学者们梳理了历史中的儒耶关系。奥地利学者雷立柏(leo leeb)教授着重探讨了1880年-1950年间,山东的德国传教士如何以积极的方式对待儒家传统,以及如何与儒家传统的代表人物保持互相尊敬、和睦共存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杨慧林教授以理雅各对中国经典的译介为代表,论述了理雅各“以经注经”、“以意逆志”的翻译态度与立场,认为传教士对中国经典的译介可以为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带来双重启发。

——现实中的儒耶关系。

  韩国成均馆大学崔英辰教授对于儒教何为“教”进行了分析,谈到了儒教作为世俗的伦理规划,有内在超越性,但缺失基督教的外在超越。安乐哲教授认为,儒家思想的神圣性不仅体现在其兴旺发达的群体的根基之上,而且体现为一种受生活经验启发而获得的生生不息的品质。台湾“中央研究院”李明辉教授则从儒家人文主义与宗教的关系入手,指出孔子并未直接挑战传统的天道观,而是藉由道德意识将它人文化、内在化。若要将儒家视为一种宗教,它只能是一种无宗教形式的道德宗教,为个人提供一套可供选择的安身立命之道。

  儒耶间互融、互补、互涵等关系也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美国拜舍尔大学的斯图尔特(mel stewart)教授通过对古代中国、希伯来以及基督教的一神论分析指出,孔子、耶稣及保罗推进了尊重他人及他人信仰的“黄金法则”,而这种尊重将导向现代社会中宗教多元主义与文化多样性的宽容与和谐。山东大学的蔡德贵教授探讨了现实中儒耶文化的互补性,认为筷子——中国文化“立”有余而“知”、“戒”不足,会导致道德自律较强,科技创造性与戒律欠缺;刀叉——基督教文化催生了“知”的分析精神与科学技术,却因“立”的不足而将自然作为对立面,导致环境恶化。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托伦斯(iain torrance)教授进行了主题为“儒耶的互斥与互涵”的高端对话,一致认为基督教和儒家需要对彼此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以使这两大文化传统最终结合为“同中之立,不同之和”。

——儒耶对话的前景展望。

  学者们从其各自不同的学术背景出发探讨了儒耶两种文明的对话方向、对话原则及对话前提等问题,为儒耶文明进一步对话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指引,并表达出学者们对美好前景的期许。美国波士顿大学的白诗朗(john berthrong)教授认为,世界文明“和而不同”式的共存已成为共识,仁、勇、智三种德性是儒家与其他文明和谐相处的价值论基础。韩国中央大学的梁承武教授探讨了当代韩国儒教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冲突,进而试图寻求韩国儒教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对话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的张立文教授总结了文明间对话的主要原则: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世界文明对话的指导之道;以“以他平他谓之和”为世界文明对话的“游戏规则”;以“和平”、“合作”的和合为世界文明对话的价值目标。美国卡尔顿大学赵启光教授为我们走向未来的过程中,儒耶如何对话以及儒家如何体现其宽容精神提供了构想。他认为儒家和基督教都是主张宽容的,只是都在其各自的历史现实中有很多遗憾,基督教经过文艺复兴走向今天的发展,儒家思想在一家独尊中衰落,因而需要一种更加开放性的创新。清华大学张岂之教授则强调“会通”。

  另外,在谈到儒耶文明对话前提时,英国剑桥大学的鲁惟一(michael loewe)教授认为,对产生礼和宗教仪式的各自动机进行充分的理解,是不同文化间相互包容的前提。英国格拉斯哥大学雅斯贝尔(david jasper)教授主张通过“友情政治”来实现文明间的相互包容。中央民族大学牟钟鉴教授则认为,应该让具有温和特色的儒家中和之道在儒耶文明对话的今天流行起来。

儒耶文明之当代性

  儒耶文明作为当今世界上两大重要的精神资源和文化传统,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现代性的问题。一种文明或者是信仰的发展,不仅取决于这个文明或信仰本身内在的东西,而且取决于这个新的东西能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有贡献,并引领这个社会的发展。与会专家围绕儒家与基督教的基本价值及其现代精神这一主题展开了广泛的对话与交流,主要包括对社会责任、社会信用,社会正义和社会和谐等问题的探讨。

——社会责任与社会信用。

  波士顿大学南乐山(robert neville)教授探讨了儒家与基督教的社会制度、责任和信用问题,强调二者都赋予真诚和心灵的圣洁以重要的价值;都会把真诚和领导者的品格,以及与权力和责任的践行结合起来。美国贝勒大学谢大卫(david lyle jeffrey)教授,用基督教的基本观点:“善”和“善的生活”来解释孔子,指出了儒教和基督教对善的理解的差异性,如果要想实现和谐,必须既要实现孔子鼓励大家成为的那种君子,同时也要理解基督教没有排他性的爱。

  中国政法大学单纯教授把儒归结为一种文化信仰,认为此种文化信仰塑造了中国的社会伦理,其中就包括社会责任意识,而沟通文化信仰与社会责任意识的桥梁则是孔子的“仁学”。布朗大学的推斯(sumner twiss)教授认为《世界人权宣言》里面蕴含着儒家以及基督教的哲学思想,它创造了两大文明之间的一个理解的桥梁。中国人民大学的耿幼壮教授指出,近年来,在西方哲学中似乎出现了一种重新回到伦理基础之上的倾向,需要关注我与他者的关系,它们提供了一种参照和启发,可以使我们从一个“他者”的眼光,重新审视和理解我们的思想传统,并使其展示出新的责任和意义。

——社会正义与社会和谐。

  中国社会科学院蒙培元研究员论述了儒家正义伦理与西方的社会规范伦理的不同,认为儒家正义伦理是建基于内在德性的,“仁义礼智”的“义”便是儒家的正义观。蒙教授经由对“义利之辨”、“公私之辨”的再分析,强调儒家正义观所内含的普遍生命关怀及对人全面发展的重视皆为西方正义论所欠缺,值得国人珍视;但同时也应注意吸收西方在民主法制方面的合理因素。山东大学黄玉顺教授则通过对中西正义观念的对比,以及对儒家“仁义礼智”等核心观念的重新解读,阐释了以制度建设为指向,以仁爱为本源,以正义为原则,以知智为支撑,以和谐为指向,奠基于其生活儒学理论的“中国正义论”思想。在韩国首尔大学金光亿教授看来,在不同的道德概念当中,“义”是人类生活中最根本的要求,代表了所有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它定义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和其它道义联系起来才能正确地理解它。美国维斯利安大学安靖如(stephen angle)教授也阐明了批评性儒学与社会正义的关系,认为它需要具有对批判的限制,对和谐的关注,对压迫的反对这三个品质。台湾政治大学的彭立忠教授强调建构以“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具体内容的专业伦理来调处情理与法理的冲突。

  与会学者们共同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是,在我们强调通过对话让别人了解我们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虚心地去了解别人,这是构建对话以及和谐社会的原则和起点。因而学者们就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如何有助于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宽容的进程进行了探讨。德国波恩大学的顾彬(wolfgang kubin)教授比较了希腊和谐观念与孔子“和而不同”思想,从词源和语义的分析中指出“和谐”并不意味着所有事物完全处于平等相同的状态,应该防止过于理想化地将“和而不同”理解为一个“和谐的”绅士能够接受任何不同观点与世界观的误会。中国道教协会的张继禹先生认为和谐秩序的建立,需要提倡学道之无私,体道之包容的精神。北京大学张志刚教授认为在人类社会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前景中,饱满“和谐精神”的美言美意可以为促进宗教对话、化解文明冲突、共建和谐世界提供“富有古老智慧的中国经验”。

  首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理念,开展了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使学者们进行了多学科、多层次、多领域的广泛交流和思想交锋,对开阔彼此的学术视野、学术方法、学术思想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东西方文化特别是儒耶两种文明的高层次交流与对话实践,将综合出人类更新更高的文化成果,产生带动人类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并推动儒学进一步实现世界性的文化认同。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