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济南电 7月15日,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应韩国国学院邀请,参加“东北亚上古史的文化源流”国际研讨会。在首尔历史博物馆大礼堂演讲“骨刻文是中国早期的文字”。
刘教授的演讲,引起了与会各位专家的极大关注。与会各方面专家都认为:刘教授发现和正在研究的骨刻文是令人相信的,对其年代、文字性质和造字规律的分析研究是科学的。这是继甲骨文发现之后世界文字史上又一重大发现。并认为刘教授编著出版的《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昌乐骨刻文》和《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寿光骨刻文》两书,奠定了今后骨刻文学研究的基础。演讲结束后,韩国国学院院长蒋永柱教授及大会主席朴成寿教授向刘教授表示祝贺。
2005年春天,刘凤君教授在济南看到一块上面刻着花纹的小骨头,当时他就肯定:这是史前的一块骨头,上面刻划的应该是中国早期的文字。2007年他又鉴定了昌乐县收藏的一批骨刻文,公开宣布:这是“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遗物,距今约4000—4500年,属东夷文字,是中国早期的图画象形文字。它和安阳殷墟占卜甲骨文不同,没有占卜痕迹,是一批记事文字。”2008年,由刘凤君教授编著的《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昌乐骨刻文》出版。
经过几年的进一步调查和综合深入研究,刘教授又发现了关中地区和赤峰地区的骨刻文。认识到骨刻文的使用下限可能延续到距今3500年左右。并认为这种早期文字应直接称“骨刻文”更科学。“这样与已成惯例的商周甲骨文、金文所对应,以便顺利地被纳入国内古文字研究体系。”目前,刘教授正忙碌编著《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赤峰骨刻文》。
日前刘教授释读为“龙”、“凤”、“鹿”和“人”的字,不但一个遗址中出土的非常相似,而且在相距较远不同遗址中出土的也很雷同,有的字竟重复出现10多次。更有意思的是,首阳山岩书有的也和部分骨刻文象形字极为接近。说明骨刻文在当时已是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通用和信息记录与联系功能了。
刘教授认为,骨刻文已经产生了自上而下或横向成行的布局。有的五字一行,有的七、八字一行。从字排列的顺序和造型的变化上明显看出前后有密切的关系,是一段意思的连续表述。《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寿光骨刻文》寿骨1,在骨臼上刻7个字,由于年代久远,字上面已经凝固了一层坚硬的沉积物。其中一个字偏离在中心部位,似属于单独布局。另六个字偏离在右边,比较紧密地排列在一起,5个字上下(或左右)排列一行,另一字在右侧中心。一行5个字,表达的是一句较完整的意思,右边一字似乎是这句话的集中主题 ,是一句完整的记事词章。
刘教授认为骨刻文也可以视为画,“书画同源”是中国字早期表现形式之一。所以,物象的审美再创作性、指事的组合象征性、龙凤文化与凤字多样性,是骨刻文的三个基本造字规律。它主要有象形和指事两书,用中国字成熟后的“六书”理论是不能完全解释和理解它们,它比较系统的反映了中国远古美术的审美特征,和绘画有很接近的创作思维。龙凤文化与凤字多样性,既具有象形的创作艺术,又具有指事的意义功能。东夷文化的龙凤艺术已发展到很高水平,经过后来的不断文化交流,东夷文化和西部中原、内地的文化艺术相结合,以东夷龙凤文化为主,融汇成中华民族的龙凤文化艺术。
首阳山岩书位于昌乐县城东10华里的首阳山南麓水库边,字刻划在较为平整的石面上。刘教授鉴定认为:岩书可分前后两个时期。第一期阴刻线条较细,刻划较浅,多数刻划的是动物和人物的形象;第二期的文字符号阴线刻较粗深,有的深达1厘米,有的刻划在一期图画文字上面。字的造型较简单,笔划较少。首阳山岩书虽有前后的变化,但主要为图画象形字,和骨刻文应是同一时期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早期文字。刘教授认为,首阳山岩书的发现,进一步印证了骨刻文的年代和性质。
安阳甲骨文发现以来,大家都在考虑:甲骨文已是六书具备的成熟文字,它应该流长有源,它的发展演变起码经过了1000多年。骨刻文就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它们之间的发展确实经过了一千几百年。蚌埠双墩遗址出土陶器和大汶口文化陶尊上刻划的符号以及仰韶文化器物刻划的符号都是一种文字产生过程中的指事现象。骨刻文直接继承了这一传统,把指事和象形发展成为一种主要的造字规律。骨刻文把大汶口文化陶尊符号至商代甲骨文之间1千几百年的空间充实了。陶器符号、骨刻文、甲骨文和金文……一脉相承。
文献记载中的黄帝、炎帝、蚩尤和他们的继承人尧、舜、禹等都大体活动在龙山文化时期或稍晚一点。他们主要分属于华夏和东夷两大文化集团。这些地区文字的发现,把长期以来关于东夷西夏高度发展文明的研究和争论引向了深入。也把长期以来关于中国文明起源和产生问题的争论,从文明起源时间和产生文明的主要内容作了实实在在诠释,把这段传说历史实证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姚榕华 辛艳红)